描写大海的古诗大全(描写大海美丽的古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甜豆粥说文史
昨天甜豆粥写了星辰,提起星辰,自然少不了大海,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始来临的时候,许多狂热的航海爱好者一股脑地登上了启航的船只,期待站在船上就能够感受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但是大海与风捉摸不定的就像是爱人的脾气,有时晴空万里波光粼粼,却突然会经历一场暴风雨,又转瞬暴雨转晴,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以前看一些名人传记的时候看到一句话讲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爬上了高山并不是征服了它,而是应该感谢它能够允许你攀登,想必在海的最中央漂流过的人也都有过这个感觉吧,今天甜豆粥邀请你一起来读以前的诗人们关于坐船游历湖泊大海的诗,一起感受这份海天一线的震撼。
甜豆粥从小生长在缺少水资源的地方,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所以脑子里总是想当然地害怕,但是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聪明勇敢的祖先就已经能够利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了;春秋战国时期,木制帆船逐步诞生,此时就已经能够进行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了;同时水上战争也拉开了序幕。
东汉末年一代枭雄曹操在《观沧海》中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在战乱纷争中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统一中国北方,所以曹操的雄图大志与前瞻思维在这首诗中充分地显现出来。
此时曹操带领着大军在碣石边上稍作休整,将整个沧海尽收眼底,海水波涛汹涌,中央的石头高高矗立,周边植物丰茂,随着一阵一阵的秋风吹起,海面开始不太平静;太阳和月亮的升降交替似乎都从海中而来,银汉灿烂仿佛也是出自大海的怀抱,能够在这里写诗以表明自己的志向,真是美好无比啊。
全诗看起来都在写曹操眼中所看到的美景,实际上已经如此开阔,每个字都在表达诗人的气势,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先写远处的一望无尽,再写近处的海岛与树木,再近一点,便写到了自己的想象。日月星辰似乎都成了大海的陪衬,而诗人也正是在表明:希望我也能有如此胸怀,将天下都揽入我的胸中。
历史伟人的寿命是有尽头的,再大的胸怀都终将消逝于时间,但是大海的寿命没有尽头,只要有水就永远会存在并繁荣发展,时代变迁,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的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远达红海与东非之滨。
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直是写海面的千古名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上写下这首诗。
江面平静的就像是一面镜子,此时竟觉得两岸之间的距离都变得宽阔起来,渐渐地起风了,将高高悬起的风帆吹得一直往前,海面尽头的太阳趁着海中央的残夜还没消退完就升了起来,江边的春天趁着内陆还是去年冬天的气氛就已经悄悄地赶来,不知道寄往家里的书信什么时候才能够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够捎去我的思念。
诗人虽然在海上思念家乡,但是整首诗的气氛却不悲凉凄惨,颈联的写景功不可没,这种1开阔之感与船迅速前进的动感让所有读诗的人心情都能够变得放松,而颔联一个“生”字、一个“入”字,两个相反的方向写的全是新旧交替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希望感,所以整首诗虽是写悲情之事,人读完后却是带着喜悦的情绪离开。
明朝朱元璋早期在水战中吃过亏,所以后代都格外重视海军培养,永乐年间的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的探索勇气。
到清朝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使得中国航海由盛转衰。晚清洋务运动中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但也以为时已晚回天乏术了。
明清的发展就像是大海的扩大与缩小,能够流通才能够获得永恒存在,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也正是能够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听取新的建议,才能够一直保证“问渠那得清如许”啊。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