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诗句最出名的(钱塘江大潮的著名诗句)

前言

今天读《苏东坡新传》的时候,看到苏轼关于钱塘弄潮儿的一首诗。突然想起了甘肃白银的赛事事故。

因为组织的混乱,21位参加越野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失去了生命。一时间,很多人对于超出常人健康承受能力的马拉松和越野产生了疑问。

读过苏轼这首诗以后,发现我们常常褒扬的钱塘江弄潮,其实在宋朝也是明令禁止的。原因很简单,弄潮儿参与的这个项目,每年都发生溺死事故 。

一、吴儿生长狎涛渊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在钱塘江观潮,作了五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中第五首流传最广: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大多数人不会注意到这组七绝的第四首,诗曰: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这首诗大意是:杭州这里的年轻人在钱塘江边长大,自小水性很好。但是因为利益而轻视自己生命,不顾危险参与弄潮活动大海呀,如果知道皇帝的心意,应该把这里变成桑田。这样就不会有人去弄潮了。

苏轼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弄潮儿像涛头立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词,潘阆的一首《酒泉子》生动地描述了弄潮这项极限运动的场景: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大家在读到这首词的时候,会不会像崇拜奥运健儿一样欣赏这些弄潮儿。在词人的笔下,弄潮儿在万众瞩目之中,为大家潇洒自如地表演着水上花样项目。

记得唐朝诗人李益《江南曲》中,还曾经写道: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如果不了解的话,似乎弄潮儿真得和明星一样受到女粉丝的热爱。

其实诗人的这种比喻,并不是褒义词,因为商人重利轻离别,所以才说还不如嫁给一个弄潮儿,至少每年可以在大潮的时候见一面。

其实,他们看到的弄潮儿,也未必是去年的那一个。

三、冒利轻生不自怜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

浙江东在县南一十二里。……江涛每日昼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高至数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时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之弄潮。

宋朝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中秋的大潮,唐宋时候观潮不在今天的海宁,而是在钱塘江上游的杭州,喇叭口更窄,潮水更加汹涌。

在潘阆的词中,弄潮儿英勇无畏、搏击风浪。可是他并没有说弄潮有多么危险,从宋朝施谔《淳佑临安志》中,可知每年的弄潮都有人因此丧生:

秋中潮愈怒。吴人轻生者乃无故以身试怒潮。名为弄潮。往往沉没。

熙宁中,两浙察访使李承之奏请禁止。治平中,郡守蔡公襄作《戒弄潮文》:

有善泅之徒,竞作弄潮之戏。以父母所生之遗体,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为矜夸。

时或沈溺,精魄永沦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盍终于天命。死而不吊,重弃于人伦。推予不忍之心,伸尔无穷之戒。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潮,必行科罚。

之所以吴儿前赴后继参与弄潮,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官方或者民间设立了奖金。弄潮儿有点像今天的职业运动员,可以靠参赛获得奖金。

因此,苏轼在诗中说,弄潮儿“冒利轻生不自怜”。今年夺魁的那个,可能明年就因此失去了生命。

四、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蹋浪儿

由于经常出现溺亡事故,在苏轼作诗的时候,朝廷已经禁止弄潮,所以苏轼有“东海若知明主意”之句。

但是,弄潮并没有完全被禁止。

这有点像很多人喜欢参加马拉松,每年花的钱远远超过奖金。登珠穆朗玛峰的人,不但不挣钱,每登一次还要花费几十万。

参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令很多弄潮儿乐此不疲。宋朝吴自牧《梦粱录》中说:

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

今天我们看不到这些弄潮运动了,只能从唐宋诗词中回味当时的情形,苏轼有一首《瑞鹧鸪·观潮》写道: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蹋浪儿。

老街总觉得,“蹋浪儿”的这项运动有点像冲浪,只不过冲浪者的手中多了一面小红旗而已。

结束语

钱塘江的弄潮儿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老街没有看到相关的文章。

也许,在某一个时间这项运动又被朝廷明令禁止了。时间一长,这项运动的技巧失传,后人不再敢尝试了。

无论是这种危险的弄潮,还是看似不危险的长跑,只要达到职业比赛级别的运动,都不是普通人随随便便就可以参与的。生命的安全和身体的健康,一旦失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