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诗词大家。他的诗词创作,既遵循诗法,又不循规蹈矩,在遣词用句和创作手法上常有惊人之处。
山,无论是作为物象和意象,在毛主席的诗词中都是经常出现的。这是因为毛主席特别喜欢山,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主席与山都结下不解的情缘。正是这一情缘,他的诗词中才多有对山的描写。
井冈山,是毛主席开创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依托这个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夺取政权的道路。仅井冈山,毛主席便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此外,武夷山、六盘山、庐山、五云山、莫干山等山,都曾作为诗题呈现在毛主席的笔下。
除了专题写山,在毛主席的许多诗词中,与山相关的句子也很多,如“龟蛇静,起宏图”、“青山着意化为桥”、“不周山下红旗乱”、“白云山头云欲立”等等,这类句子很多。可见,无论是实写还是作为意象,山,是毛主席诗词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
但是,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毛主席众多的诗词中,有一首写山的词与众不同?这首词中的山,表面看是写山,仔细琢磨一下,又似乎不是在写山,词中的山,只是个比喻或象征而已。
这首词,就是毛主席写于1935年10月的《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如果单从字面上还是很好理解的。上半阕主要描写了昆仑山的气势和特征,着重描写出此山给环境造成灾难性的一面。“周天寒彻、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等描写既传神又很典型。
下半阕,是作者面对昆仑山发出的感慨,运用浪漫的想象,要把昆仑山造成的灾难除掉,打造出一个“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
但是,这仅仅是字面上的解读,实际上,毛主席所要表达的思想绝非仅限于此。1958年12月21日,老人家对这首词有个批注,是这样写的:“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毛主席的这个批注,可以帮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
原来,老人家的这首词,明里是在写昆仑山,暗里,昆仑山只是个象征体,代表的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表达的是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在毛主席众多写山的诗词中,这首《念奴娇.昆仑》是最特殊,也是最精彩的一首。其特殊和精彩表现在:
形象不同、情感不同
前面说到,毛主席喜欢山,对山怀有特殊的情感,呈现在他诗词中的山,总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体现着美学上的“善”与“美”。例如在《七绝.莫干山》中写道:“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诗虽没有正面描写莫干山,但“回首”二字却形象地概括出对此山的留恋之情,比正面描写更具神韵。
毛主席在《五律.看山》中写诸山“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对“扇子峰”和“美人峰”更是心驰神往,面对这些山峰,他是何等愉悦啊。
红军长征翻越岷山,是个何等艰苦的事件,即使面对给红军行军造成极大困难的雪山,毛主席表达的仍然是喜悦的情怀。“更喜岷山千里雪”诗句中的“更喜”二字,就是这种喜欢情愫的最真切的表达。
总之,毛主席诗词中所呈现出的这么多的山,都是以歌颂和赞美的形象出现的。情感色彩都是亮丽的。唯独《念奴娇.昆仑》这首词中的昆仑山,是个负面形象的呈现,象征和代表的是丑与恶的反动势力。正因为如此,对此山的感情色彩是冷色的。
表现手法不同,用的是整体象征手法
纵观毛主席的《念奴娇.昆仑》,表现手法与他所写的其他诗词也不同。整体象征手法的运用是与其他诗词区别的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词中的昆仑山,既是真实存在的一座山,同时,它更是艺术世界中的一座山,代表的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真实描写昆仑山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隐含的是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势力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昆仑雪溶呈现的江河横溢,不正是帝国主义到处发动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吗?
运用整体象征的表现手法,便使昆仑山一一帝国主义之间完成了形象重合。完成这一形象的重合,借助的是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因此,这首词又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意境的开阔有别于作者其他写山的诗词。作者的胸怀与眼界是世界性的,因此词中才会体现出改变世界的理想情怀,格局之大,超过其他任何一首以山为题的诗词。当然了,这种胸怀与格局的形成,非一般文人所能做到的,只有集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毛主席才能做到。当然了,这属于另一个话题了,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