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好服紫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原文赏析和解释)
【译文】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人就都穿紫色的。在那时,五匹没有染色的布还抵不上一匹紫色的布。桓公为此忧虑,问管仲道:“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布料格外贵,但国内的百姓都喜欢穿紫色衣服停不下来,我该怎么办?”管仲道:“大王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试您自己不穿紫色的呢?并且要对您身边的人说‘我很厌恶紫衣服的气味。’这时如果近身侍从里正好有穿着紫色衣服上前的人,您一定要说:‘你稍微后退,我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桓公答道:“好。”方法施行的当天,郎中就没有穿紫衣服的了;第二天,国都的人都不穿紫衣服了;三天后,整个齐国都没有穿紫衣服的。
【小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道理讲得很早,也讲得很久。可是,“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从古到今,很少有人真正能以之为戒。据说楚灵王喜好纤纤细腰,于是宫中的女子因此节食减肥而多有饿死——减肥的历史也是很早的。《墨子•兼爱》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好士细腰”,这就更重口味了。这大约是极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霸主,他曾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夷狄进攻中原,安定周王室内乱,九合诸侯,当真无愧于五霸之首!然而即使是齐桓公这样的雄主,也不免陷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怪圈。他因为喜欢穿紫色的衣服而使得全国一片紫色,看上去大概就像是一片茄子园。喜好紫色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紫色的布要远远贵于普通的素布。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喜好,而是关乎国家经济民生的问题了。齐桓公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无法阻止国人的喜好。好在有管仲,他给齐桓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做示范,“上之不好,下亦不从”。
韩非假借孔子之口说:“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国君是什么样子,民众的面貌也会是什么样子,正所谓“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就是君主的巨大影响力,可惜,这个影响力是反面的。
《外储说》中还有一则类似的故事。邹国国君“好服长缨”,“缨”就是帽带。邹君的这一喜好同样引起了举国民众的效仿,纷纷佩戴长缨,导致帽带价格暴涨,从而引起了邹君的担忧。于是他出巡时剪断了自己的长帽带,从而阻止了这股因自己而风靡的潮流。
无论是齐桓公还是邹君,都是通过先改变自己,进而影响民众的方式,来扭转社会的风气。这样的做法的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韩非看来,则还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并不是理想的状态。“君不能下令为百姓服度以禁之,断缨出以示先民,先戮以莅民也。”“戮”就是辱。君主不能下令制定出佩带的标准来加以禁止,却割断自己的帽带出巡,以示为民先导,这是先行侮辱自己再去指导民众的做法。民众的言行举止、穿戴风俗,不应该由国君个人的行为去引导和改变,而是应该将其纳入法令的管理范围。
对于国家而言,穿衣戴帽自然是琐碎小事,无关国运盛衰,但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却由此得以清晰的展现。所以,国家治理必须摆脱人治,纳入到完善的法治体系之中。
另一方面,《诗经•小雅•节南山》说:“不躬不亲,庶民不信。”《论语•颜渊》也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主只有亲身示范,才能带动普通的民众,这才是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