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多年,滕州历史上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的屈指可数,在明朝嘉庆年间,却出了个从乞丐出身的进士蒿宾,他为官一任清正廉明 ,官至水部大员,去世500年后,滕州父老两次为他立碑,颂扬他勤奋学习,不忘师恩,清正廉明,为国建功的品德。
蒿姓在全国非常稀少和罕见。史料记载蒿姓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镐京(蒿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传说蒿姓先祖遇到战争,面临杀头危险,躲进蒿草后被抓住,问起姓什么,先主随即回答姓蒿,躲过危机。一个“蒿”字躲过一劫,后来就把蒿草的“蒿”作为本族的姓氏。
漷河是流经滕州市的一条母亲河,古河道旁的董村是一个历史上就人才辈出的村庄,董村有棵大槐树,据说是该村先祖定居时栽下的,虽经千年的历史变迁、地震火灾的灾害,至今虬枝勃发,枝叶茂盛。明朝嘉庆年间,大槐树下有一户蒿姓人家 ,由于家庭贫穷,往往以帮人做工维持生计。蒿宾天资聪慧,好学上进,时而到村私塾听课,也学了不少诗文,怎奈家境贫寒,父母无钱供他上学。
这年天遭大旱,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蒿宾的父亲实在过不下去,只好带着蒿宾外出讨饭。一天讨饭来到滕南官桥一处学馆门口,听得学馆内读书之声朗朗,蒿宾便一屁股坐在门口,津津有味倾听读书之声。父亲拉他赶快去讨饭,蒿宾说什么也不走,专心致志的在学堂外听起书来,父亲只好自个到周围挨家赶门讨饭。
孙南岳先生是滕南有名的教书先生,一生从教,师德高尚。这天晚上点着蜡烛听着学生吟读诗文,忽感身心疲惫,在书桌上就打起盹来。忽然一梦,梦见自己学堂窗外,长出一棵硕大的青蒿,枝繁叶茂,青翠挺拔,高齐屋檐。醒来后张南岳先生倍感惊奇,他就在梦中长出青蒿的地方,暗暗划一个圈,看看那个学童会走到窗下。第二天张先生仔细观察一上午,没有一个学生到哪里去。快到中午吃饭,张先生一抬头,梦中的长青蒿的地方,有一儿童全神贯注爬窗听课。张南岳老师随急招儿童到屋来,询问窗外孩童来自何方,姓谁名谁?小儿回答自己姓蒿名宾,随父乞讨到此,听到读书之声朗朗故不忍离去。
孙先生闻听此情,感到万分惊奇,莫非是缘分。遂找来蒿宾父亲,与其商量,孩子跟着要饭十分可惜,愿意免费供孩子上学,并包吃住,直到孩子学业有成。蒿宾父亲千恩万谢,并当场磕头认师,留学堂就读。蒿宾学习刻苦,勤奋读书,孙先生也特别喜欢。
学生聪明好学,先生勤恳施教。蒿宾后来学业有成,回乡一边设馆教书一边勤奋习读,先后考过了秀才、举人,明嘉庆十七年(公元1538年)京城放出皇榜,开科大考,蒿宾获取嘉庆十七年戊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同榜222名,放榜时以姓氏稀僻被明朝世宗皇帝朱厚熜赐为榜花。(榜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应试制度,凡历代封建王朝举行会考后,礼部在放榜时,每年皆取二、三姓氏稀僻的应考者为进士,谓之榜花,是点缀和渲染应试制度的一种举措,鼓励士子们为朝廷服务。)朝廷先放蒿宾到淮安府任通判,由于他为官清正,处事精明,每每升迁,后到京城水部任大员。史籍《续通志•氏族略》载:“明时有进士蒿宾”。明万历《滕县志》也有记载:“蒿宾,仕淮安府通判”。明朝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也记载嘉庆十七年进士科考共五个稀有偏僻姓氏赐榜花五人,滕县人蒿宾为其中之一。
蒿宾不忘老师恩德,一生供养接济老师,张南岳先生去世时,当时蒿宾正在水部任职,无法回乡为恩师送行。蒿宾立即派人送来重资,并含泪写下祭文,请乡人隆重为张南岳先生办理丧事。他请示皇上恩准,在水部设立祭堂,披麻戴孝祭拜老师。
蒿宾一生为官公正,清正廉明。年老过世,回乡安葬,埋在了董村甘露寺旁。蒿宾去世300多年之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二月,滕州董村、王开、双庙、鞠庄以及官桥等滕县境内12位乡贤名人,共同出资,请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大学士高熙喆先生撰文,已酉拔贡、山东省城地方审判厅推事、福建南靖县知事孙道恩手书,在原址立碑,以旌其德,昭示后人。文革时石碑被推到,后来因修滕枣公路被埋在土下。
80年后的2010年春天,董村退休干部刘怀顺等人在社区的支持下,历经艰辛,终于将石碑挖出,并出资将石碑竖在漷河之滨的董村陵园,并自费到各地了解蒿宾的历史功绩,褒扬家乡先贤尊师建功的事迹,教育后人勤奋学习、为国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