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曾国藩语录经典语录分享)
曾国藩是谁?
这个已故148年的人,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偶像”。即便放在今日,也仍是成功学的顶级IP。
马云曾说:“读懂了曾国藩,何愁不成功?”
李嘉诚说:“听他两句话,足以学会做人做事。”
白岩松评价:“曾国藩暴露了中国人最复杂的人性。”
曾国藩的一生,在政治和军事等领域可谓是尽职尽责。
为了承担起挽救国家的大业,他拖着孱弱的身体熬到油尽灯枯,中年创立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暮年发起了洋务运动,并安排了国内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影响深远。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曾国藩一生清贫,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金银珠宝。但曾氏往后十代内出了200多位人才,遍布数学、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的顶层。
后辈的成就,与曾国藩家书中的真知良言密不可分。自曾国藩30岁进京为官以来,他给祖父、父母、胞弟和子侄们写了大量书信,一年甚至达到了253封之多。
曾国藩的家书有多牛?
我可以保证,仅是读懂、践行以下这4句话,你就能受益一生!
1、论交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祖上几百年都是普通农民,到了他爷爷曾玉屏那一辈,才终于奋斗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曾家有了钱后,就想供孩子读书、做官。
可是他们家的基因并不好,湘乡这个学习大环境也一般,因此曾国藩的老爹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入考场,一连考了十七次,到了43岁,头发已经花白了,才终于考中了秀才。
曾国藩比他父亲稍好一点,到23岁第七次参加科举,终于顺利过关,并且一路考进了翰林院,开启了京官生涯。
到了京城,曾国藩发现身边的朋友不仅聪明,而且眼界非常开阔。与他们相比,自己读过的书太少,言行鄙俗不堪,更谈不上有何大志向。
但是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子倔劲儿,30岁这一年,他立志“学做圣人”,并且把广泛结交师友,当做是人生头等大事。
在一群良师益友的扶持、监督之下,曾国藩在京10年的变化非常大,连续升官7次,官位连跃10级。
因此,他在家书中告诉四位弟弟,“有师友相扶持,即便是懦弱之人也能立下志向 ”,提醒他们多结交益友。
2、论行事:亟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
或许是因为天资平平,曾国藩的一生,始终信奉一个“拙”字。
行事如此,为人更是如此。
咸丰八年,他写信给正在带兵攻克抚州的曾国荃,嘱咐他“亟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即便是面对他人的投机取巧和奸诈诡计,自己也要保持近乎愚笨的真诚,待人行事时刻敦厚忠诚。
笃实,看似愚笨,实则异常沉稳、坚定。
因为从不投机取巧,所以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正在攻打太平天国时,每一战之前都经过了精细的推演,始终稳扎稳打。
赤诚待人,才会换来他人的诚心相待。曾国藩做人诚恳笃实,因此一辈子结交了很多挚友,麾下门生与他的关系更堪比骨肉亲情。
曾国藩去世后,门生之首李鸿章说:“惊悸悲痛,神魂飞跃。” 好友刘蓉更为他写了整整一百首挽诗。
3、面对挫折: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便是好汉。
曾国藩的一生跌宕起伏,遭遇过五次重大挫折——
年少时经历七次考试才中秀才,还上过考官的“黑榜”,被批文理太浅;
做礼部侍郎时,因为画的讲堂布局图太丑,遭到京官同僚的集体耻笑;
咸丰帝上任后,因试图打破官官相护的潜规则,而被权贵们排斥唾骂;
43岁奉旨帮办团练,却得罪了湖南地方官,差点儿为闹事的兵痞所杀;
湘军崛起后,逢太平军由盛转衰,他作为湘军创始人却被咸丰帝解除兵权,蛰居两年。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每一次挫折,都令曾国藩备受煎熬,但他心恒性韧,锻炼出了超强的逆商。
在写给弟弟的心中,他总结自己的领悟:每个人都会遇到极困难的时刻,此时只要积极地想办法应对,咬牙挺得过去,就一定能翻开人生的新篇章。
4、谈心态:凡成大事,人谋半天意半。
曾国藩为官32年,权位越高,他就越发现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已。尤其是那些改天换地的大事,任凭自己有多努力也仅能谋得一般,而剩下一半自己不能主宰的,就叫做“天意”。
然而,这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托词,反倒是成大事者自我激励的积极心态。
运是强者的谦词,命是弱者的借口。
纵使结果未可知,自己在奋斗的过程中也不应该留有任何遗憾。努力了,还有一半成功的可能性;不努力,注定一辈子失败。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平淡家常中蕴育着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李金水老师编译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收集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间的近1500封书信,覆盖了劝学、理财、交友、养生等人生经验与智慧,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大有裨益。
如果想干成一些大事,这本书实在值得你细细品读。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子女入曾氏后辈英才一般,更值得把这本书送给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