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是,到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不太富裕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靠祖宗留下的一点遗产和母亲织布卖钱,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早先,她家的附近,有一大片坟地,经常有人在那里埋葬死人,孟子年纪小好奇,也就跟着看热闹。孟母发现儿子经常学着哭死人,还和小伙伴玩埋死人的游戏。她生气极了,就搬家到离坟地很远的地方去了。
孟子的新家靠近市场,一出门,就可以看见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做买卖。孟子很快又去学商人的样子,时而扮做屠户,宰杀泥捏的小猪;时而扮做卖布的商人,同买主面红耳赤地讲价钱。
母亲发现了,决定再一次搬家。这一回,她把家搬到邹城内小河旁一座房子里。它的东邻是一所学校,不出家门,就可以听到那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
搬到新家没几天,孟子就被学校里的读书声吸引了。从此,他几乎每天都跑到学校里,在一旁出神地听先生讲书和学童念书,观看学童学习进退揖让的各种礼节。渐渐地,他也学起来了。他又约了一帮孩子,用泥巴做成杯子盆鼎等各种礼器,在自己的院子里认真演习起来。看着孩子们一本正经地揖让进退的样子,孟母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又过了些日子,孟母花了一笔钱,为儿子买来《诗》、《书》、《礼》、《春秋》等几部书,亲自教孟子读。当时的书,字都写在竹简上,一本书就是一大捆竹简。孟子聪明好学,对于学过的书,每日诵读不倦。从此,东邻学童的读书声和孟子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孟母听了非常高兴。
孟母对孟子要求十分严格,孟子每天学过的功课都必须熟读成诵。所以,即使晚上,孟子也必须端坐一旁,伴着织布的母亲,诵读诗书。
一天,夜已经很深了,孟母在织布机旁一丝不苟地织布,孟子在一旁聚精会神地诵读。突然,孟子诵读的声音停止了。孟母转头看去,只见孟子打了一个呵欠,合上书,两眼怔怔地看着前方。孟母停止织布,叫儿子过来,问:
“怎么不念书了?”
“母亲,我累了,剩下的功课明天在念吧。”孟子怯生生地说。
孟母听罢,突然拿起剪刀,一下子把织布机上的所有经线都剪断了,她留着泪对儿子说:
“念书就像织布一样,是不能中断的!断了就接不起来了啊!”
孟子也哭了,说:
“我一定记住您的话 。”
说完,他端端正正地坐下,诵读声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