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词类活用有哪些(木兰诗重点字词和句式)
8 木兰诗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乐府”有关的知识,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意,理清故事脉络,背诵全诗。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诗歌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学生课下预习,搜集有关花木兰的故事,查找乐府民歌的相关资料。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学生复述故事,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理清故事脉络,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豫剧《花木兰》经典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这段戏文唱出了女子的心声——女子一点都不比男子差。她们在家种地纺织、操持家务,在外杀敌立功、保家卫国。这戏文中为女子鸣不平的人物是谁?她就是花木兰。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一项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2.检查预习
订正字音。
唧唧(jī)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èi)
溅溅(jiān) 燕山(yān) 胡骑(jì) 啾啾(jiū) 戎机(róng)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百千强(qiáng) 霍霍(huò) 著(zhuó) 云鬓(bìn) 帖花黄(tiē)
三、朗读指导
1.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3.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第1、2自然段读出一种忧愁、复杂、矛盾的心情,最后一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要用坚定的语气读;
第3自然段读出一种紧张、急促之感,“征途思亲”部分要读出一种女儿的柔情;
第4自然段读出一种奔赴战场的豪迈之情和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
第5自然段读出一种轻松愉悦、归心似箭之感;
第6自然段读出家人团聚、欢快喜悦的气氛;
第7自然段要用赞美、惊叹的语气读。
四、疏通文意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释词: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复:又。当:对着。户:门。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惟:只。
译文:唧唧的织布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的叹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释词:
何所思:想什么。忆:思念。何所忆,意思是“思念的是谁”。无所思:没有思念什么。军帖:军中的文告。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点兵:征兵。
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释词:
军书:指征兵的名册。十二卷:很多册。爷:与下文“阿爷”,都指父亲。长兄:兄长。愿为: “愿为(之)”的省略,意思是愿意替父出征。市: 买。
译文: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去出征。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释词: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旦:早晨。
译文: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缰绳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上,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释词:
但:只。溅溅:水流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此指战马。啾啾: 马叫的声音。
译文: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释词:
戎机:战争。戎,军事。度:过。朔气:北方的寒气。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此指打更的声音。铁衣:铠甲。百战死:多次战斗出生入死。壮士:指木兰等。
译文: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5.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释词:
明堂:朝堂。策:本义为竹简,此处用为动词,“登记”。十二转:最大的功。赐:赏赐、赏给。强:有余。
译文: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木兰被记了很多次功,赏赐了很多的财物。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释词:
不用:不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为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千里足:千里马。
译文:皇上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
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释词:
郭:外城。扶将:扶持。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霍霍:模拟磨刀的声音。
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装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释词:
阁:指闺房。著:同“着”,穿。
译文: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脱去打战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衣裙。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释词: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帖:通“贴”,粘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火:通“伙”,伙伴。
译文: 对着窗户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和木兰在一起战斗了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释词:
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傍地:贴着地面。走:跑。安: “怎么”。
译文: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五、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对镜帖(tiē)花黄(同“贴”,粘贴)
2.古今异义
爷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古义:指父亲。例:卷卷有爷名。) 走今义:行走。(古义:跑。例:双兔傍地走。)
郭今义:姓氏。(古义:外城。例:出郭相扶将。) 户今义:人家;门第。(古义:门。例:木兰当户织。)
但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只。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强今义:力量大;势力大。(古义:有余。例:赏赐百千强。)
转今义:改换方向、位置、形势等。(古义: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例:策勋十二转。)迷离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古义:眯着眼。例:雌兔眼迷离。)
3.一词多义
市()()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集市)机()()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不闻机杼声织布机)愿()()愿驰千里足希望(愿为市鞍马愿意)
4.词类活用
①当窗理云鬓(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的)
②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登记)
5.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②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为”后省略宾语“此”,“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6.成语
(1)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解释: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2)磨刀霍霍 出自《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解释: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造句:这路敌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行动了。
六、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案示例: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几部分?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4):写木兰长期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5、6):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回乡和亲人团聚。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全诗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
木兰叹息、代父从军、整装出征、多年征战、辞官还乡、合家欢聚
七、小结、练习
1.背诵课文。
2.改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1.抽查背诵情况,并请两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背书心得。
2.交流改写
二、人物形象
1.自由谈:我从文中_____读出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
2.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答案示例: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3.小结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4.请为花木兰写一段评价语:
明确: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柔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5.本文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来塑造木兰这一形象的?试举几例分析。
答案示例:本文在塑造木兰这一形象时,主要借助于对他人(或物)的描写来进行烘托,这样就使得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渲染了战场的肃杀气氛,用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夸张手法写勋级之高、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木兰战斗之英勇、战功之卓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军中同伴的“惊忙”“不知”来侧面表现木兰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三、问题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句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答案示例: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从军前准备工作的繁忙和有条不紊。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木兰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答案示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赴”和“度”两字用得极好,请品析好在何处。
答案示例:“赴”字写出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沙场,积极主动参加战斗的决心和热情。“度”用夸张的手法写木兰身跨战马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写出一位身经百战、转战南北的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形象。
4.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情操?
答案示例: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5.第6自然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案示例: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6.读了最后一段,你能领悟到什么?
答案示例: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忙”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变式题:“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几句该如何理解?
答案示例:①从修辞和句意上理解。前两句写兔子在被提着耳朵悬在半空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能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贴近地面并排奔跑时,就难以分辨雌雄。生动而巧妙的比喻,表现出在日常生活中男女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②从该句在诗文内容和主题的表达效果上理解。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的惊讶,同时也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我们可以将这几句看作是木兰对“火伴”的俏皮风趣的回答,一个机敏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奇女子形象跃然纸上。此外,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恰似锦上添花,使全诗为之增色。
7.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辞官还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8.一千多年来,木兰这个人物形象一直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其一,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忠孝的美德,木兰代父从军,既是对父亲的孝,也是对国家的忠,因此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其二,中华民族历来崇敬不恋功名、洁身自好的节操,木兰英勇善战,不恋高官厚禄,功成身退,归隐故乡,不改劳动人民本色,是人民心中美好品德的化身。
其三,中华民族自古从军征战的都是男人,木兰敢于打破传统,以女儿之身从军数年,巾帼不让须眉,让人刮目相看,真心敬佩。
其四,中华民族一直有阳刚阴柔的审美主张,木兰上马有男儿的勇武,下马有女儿的娇柔,具有巨大而持久的魅力。
四、写法探究
1.本文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布置?
答案示例: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亲人团聚;略写多年战斗生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特点布置详略,故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详写。
2.本文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富有民歌风格,这一风格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答案示例:本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如“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是人们惯用的口语。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的口语,也有明快谐适的排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句子,渲染了木兰从军前准备工作的繁忙与有条不紊,表现了木兰的乐观精神。此外,还有新奇幽默的比喻,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几句,体现了作者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之意。这些诗句口语化很明显,朴素平实,亲切自然,体现了乐府民歌的风格。
五、修辞手法
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举例分析。
答案示例:①对偶、反复手法:“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出木兰出征的路线,表现了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思亲的情怀,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②夸张手法:“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但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排比手法:“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表现木兰回家后欣喜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现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写出木兰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梳妆动作,表现她欣喜、兴奋的心情。
⑤顶真手法:“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表现同行士兵发现木兰是女孩子时的惊讶。
互文:古诗文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练的一种修辞手法。
顶真: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六、拓展延伸
1.“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
明确:巾帼一般是指妇女(是从女性的头饰来称的);须眉则是指壮年的男子(也是从头饰的样式而得的称呼) ;
意思是:女子未必就比男子差,或是不比男子差。
2.你能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樊梨花
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穆桂英
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秋 瑾
近代革命家、作家。浙江绍兴人,别号鉴湖女侠。生于福建,曾随父旅居台湾、湖南。庚子事变之后思想剧变,决计献身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留学,次年七月,加入同盟会。她经常登坛演讲,鼓吹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药,准备日后进行武装斗争,成为激进的革命活动家。 后参与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先期发动,失败牺牲。13日,秋瑾在绍兴被捕,15日,从容就义。1913年,孙中山曾到杭州秋瑾墓致祭,题赠"巾帼英雄"匾额。
七、随堂练习
1.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句子:
2.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 :
3.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
4.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的诗句:
5.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6.描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句子:
7.以兔为喻、赞美木兰的句子:
八、课堂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辞高官,返回家园。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是人民理想的化身,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显得尤为可贵。
板书设计
巧设比喻,赞美木兰(还朝辞官,家人团聚)纯朴 机智(爱国 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