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这是学生时代学过的一首唐诗,今天又有缘读到了。虽之前也多次在各种刊物上读到,但多是一眼扫过,没想过去深读深解,又因内心不够清不够静,都无法更深入的去体会到此诗中所表达的意境,也没能充分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更美,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展现,所运用的巧妙手法也被忽略了多年。离开学校多年以后的现在,再读此诗,领悟又更深一层。
读到诗中第一句的一个“残”字,瞬间便让不同的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不同的、将落未落的夕阳的样子: 或已半隐山腰,或已半浸水中,或正被暮云半遮,读此诗之后,各种夕阳的美已深烙在读者脑中。
再读到一个“铺”字,马上感觉此字运用得多么的贴切,多么的形象,多么的巧妙。还能用什么词赞其合适呢?只能说其它什么字都靠边吧,用它最好,最合适了。
一句“半江瑟瑟半江红”,才七个字就把此时江面的美态展现出来: 宽阔的江水一半被西斜的残阳照射着,而被染得色红如血,一半被暮色笼罩着,而变得幽绿深深,江面因晚风拂过而轻泛着粼粼波光。如此生动的画卷真让人舒坦,让人沉醉,让人迷恋 ,真希望此时的残阳永凝不动。
九月初三夜的露珠像晶莹的珍珠一样令人喜爱,又怜惜其滚动易碎,不忍触碰。而天边的弯月好像一张细细小小的银弓,孤零零的挂在天上遥望着遥望它的人。
—— 重读古诗词令人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