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翻译及原文(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在书写《雁门太守行》标题的时候,学生将标题读错,应予以纠正和强调:雁应读四声,太守行xing。读诗时要强调以下音随意定的词:
“角声”读“jiao”三声,因为是“号角”之意;
“燕脂”读“yan”一声,是“胭脂”之意;
“霜重”读 “zhong”四声,而不是 chong,重( chong)是一层又一层,重( zhong是指霜的分量,诗中是指霜很大且有分量。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本篇写将士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内)人。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年少即有诗名。为唐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困顿。常骑弱马,从小奴,背古锦囊,遇有佳句投囊中,晚上回来后整理成诗,终年27岁。他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创造出一种瑰丽新奇的语言与艺术境界,形成幽冷浓艳虚幻奇特的风格,人称“长吉体”,李贺也被称作“奇才”“鬼才”,也被称作“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趣味故事补充:传说写这首诗时诗人17岁,李贺拿这首诗去拜访文坛领袖韩愈,刚接待完客人打算休息的韩愈,一边脱衣服一边漫不经心的看诗,当他读到前两句,瞵间睡意全无,两眼放光,即命人请李贺相见。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争此起彼伏,从未终止。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
本诗我是按照以下思路教学的: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请你找出表现时间、地点、战争原因的词语?
时间:甲光向日、夜、秋霜重
地点:易水、黄金台、塞上、城
战争原因:从“黑云压城城欲摧”可见敌人攻城。
诗歌短短56个字就点出了4地点和4个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原因。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首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首句既写景又写事,渲染故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二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黑云”与“甲光”形成强烈对比。
4、颔联、颈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颔联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即声、色两方面浓墨重彩地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惨烈。“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衬托出战场的悲壮。
颈联五、六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半卷”二字含义丰富:黑夜行军神速,偃旗息鼓,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壮怀豪情。写出了苦战场面:无奈夜寒霜重,战鼓不响。
5、尾联写了什么?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尾联七、八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剑,后入水化为龙。用这两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教习本诗的艺术特征时,主要还是要抓住艳丽斑驳的色彩和用典两点。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用浓艳斑斓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诗歌除了尾联的典故,颈联也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
最后,让学生总结并朗读诗歌结束学习。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 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战斗的全过程。色彩斑驳,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附板书设计: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