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苏轼翻译(行香子苏轼翻译和原文)

元代画家黄公望,名列“元四家”之首。在他五十多岁时,浪迹于富春山一带,醉情山水之间,常常看到美景,就抽出画笔,展开纸卷,就地创作。经过十年时间,《富春山居图》的山水画卷终于问世。富春山的美丽风景吸引了很多文人志士吟诗作赋。今天要介绍的是大文豪苏轼第一次游历富春山时写的词《行香子》。

01苏轼第一次写《行香子》的经过和《行香子过七里濑》解读

宋神宗时,年号熙宁,熙宁二年,即1069年,王安石致力于变法,苏轼因为反对新法,1071年7月,离开都城开封前往杭州担任通判。至1073年,变法到了第四个年头,推行受阻。

熙宁六年二月,即1073年正月下旬,受杭州太守委派,苏轼到杭州西南一带的基层工作,这让他有机会饱览富春山水。苏轼那一年37岁,泛舟江上,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美景,近在眼前。在经过一个名为七里濑的地方时,水流湍急,连绵七里。两岸山峦起伏,烟波浩渺,云霞出岫,苏轼神情愉悦,他写下了《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行香子》属于苏轼的早期作品,也是他第一次填此词牌。

释义

七里滩:又名七里濑、富春渚,在今浙江桐庐县严陵山,连绵七里,故名。

藻鉴:浮有藻类,平整如镜的水面。鉴,镜子。

汀:水中小块平地,小洲。

屏:屏风,室内用具,用以挡风或障蔽。

严陵:即东汉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少年学友。

君臣:君指刘秀,臣指严光。

词的上片写景,重在写水,如用工笔细细描绘,精致有韵。

苏轼乘一叶小舟沿富春江逆流而上,双桨像受惊的鸿雁在水面上翩翩飞舞。这句化用了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名句。

富春江上,天空碧蓝,江水澄澈,山色天光倒映水中,波平如镜。鱼从铺满水藻的湖面一跃而出,又落回水中,从天空徐徐落在沙汀上。苏轼是第一次填《行香子》词牌,写景状物遣词造句的能力,精于工巧,非常值得称道的。

沙溪、霜溪、月溪是富春江上的三段溪流,水流的速度不一样,所以苏轼用了三个不一样的词:急、冷、明。并且用一个“过”字,衔接巧妙。

下片写景,重在写山,从大处入手,用大写意勾勒出山势变化。

山势重重叠叠如画卷,似屏风。似乎把工作中的不愉快暂时屏蔽隔绝了。于是,作者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历史和人生。想当年,严光拒绝光武帝刘秀出仕,在富春山隐居终老,虚度80多岁。这是苏轼表示了自己不会学严光,他走的还是入仕为官的仕途之路。

刘秀和严光曾经是学友,到现在道同而志不合,都是沽名钓誉,徒有虚名。然后思绪收回到山水中,写了三处山的样貌,呼应上片的三处溪流。“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02.苏轼借《行香子过七里濑》中的典故明志

严光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少年学友,《后汉书》中有一篇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记。

刘秀当皇帝之前和严光有过一段共读时光,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秀起兵反对王莽篡权,最后登基做了皇帝。他的学友严光曾助他一臂之力,最后刘秀做了皇帝,严光就不肯跟他同享富贵,不告而别。

刘秀觉得严光饱读诗书,满腹才华,派人寻找严光的下落。

有一天,手下报告说看到一个人披着羊皮袄,在湖边垂钓,貌似严光。于是让手下人备了厚礼去请,去了三趟严光才答应出山。刘秀好吃好喝招待他,严光无动于衷,只管吃饱喝足睡大觉。

《后汉书》还记载,刘秀和严光同榻,刘秀半夜醒来,发现严光的脚丫子在自己肚子上,刘秀没有声张。第二天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奏报说,昨夜“克星翻御作甚急“,皇上一夜可好?皇上笑着说,没事,不过和老同学同榻而眠而已。

刘秀授严光谏议大夫,他是想“苟富贵,勿相忘”。但是严光只把他当作同学少年,要做出“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样子来,拒不接受官职,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为乐。

苏轼这次到富春江一带,深入基层检查工作,不仅是走进了山水画,更是走进了文学史,并用《行香子》记录了富春山的山水之美,并借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历史典故,表明自己的志向。

03.《行香子》词牌简介

《行香子过七里濑》,《行香子》是词牌,《过七里濑》是题目。

词牌也叫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歌词,是伴着曲调演唱的。我们今天听某个歌手唱歌,有歌词和作曲,才算一首完整的歌曲。

在古代曲调通常先于歌词而存在,,有固定的形式,并长久流传下来。每个人都可以依此曲调填新词,曲调不变。就像现在的歌曲,作曲不变,重新写了歌词,唱起来还是之前的旋律。

古人用过的词调总共有1000多个。行香子是古人常用的词牌之一。以“子”结尾的词牌,有几十种。例如《江城子》《破阵子》《更漏子》《捣练子》《卜算子》《南乡子》《南歌子》《采桑子》《酒泉子》《山花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子”读第三声,而不是轻声。例如,我们平常说“儿子”的“子”读作轻声,但在词牌中必须读第三声。

再如“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了(liao)”,也要读第三声,不可读作了(le,轻声)。

蒋捷有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的“了”读作“liao,第三声,属于仄声”。

行香是佛教仪式中绕行上香的一个环节,最初是法会仪式中礼佛之人绕行上香时作为伴奏的佛曲。

“子”就是曲子。

行香之事始于东晋时期的道安法师,从南北朝开始,朝廷举办行香法会,唐代时,行香中必会有佛曲伴奏。

敦煌壁画中有《乐庭环夫人行香图》。图中画的就是盛唐天宝年间,乐庭环家中的女眷们供佛行香的场面。

《行香子》,流行于宋代,别名“爇心香”“读书引”。正体66字,变体64字、68字、69字等。

小结:这是苏轼非常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次填写《行香子》这个词牌。看得出苏轼非常想把它写的词工句丽,平仄无差。他善于学习前辈欧阳修、梅饶臣等,支持欧阳修“以文为诗”,学习梅饶臣“学唐人平淡处”的行文风格,他曾引用父亲苏洵的话“诗文皆有为而作”,最终以他横溢的才华,突破前人局限,对诗体革新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诗坛屹立不倒。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