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赏析(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阅读答案)
这是一场悲伤的送别!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宋 黄庭坚.m4a0:29
来自曦观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北宋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格式】七言绝句
【名句】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基调】送别
【年龄】黄庭坚39岁,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
【译文】
送别的《阳关》曲奏起,眼前滚滚江水无语东流;旌阳山灯火明灭,我登上了一叶扁舟。
我把离别看得很淡,和平日一样喝醉;多情的风月吹着小船,照着江水,仿佛在替人发愁。
【注释】
分宁:今江西修水县,诗人的家乡。
杜涧叟(jiàn sǒu):诗人的友人。
阳关:古曲《阳关三迭》的省称。亦泛指离别时唱的歌曲。
旌(jīng)阳:山名,在分宁以东。
风月: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黄庭坚39岁),黄庭坚由太和知县移监德平镇,便道回乡,这首诗是离家赴任时所作。
【考点】
考点1: 首句“水东流”三字在本诗中有哪些作用?答:“水东流”是写作者乘舟出行,引出下句“一钓舟”,并为末句作铺垫,但因它紧接“阳关一曲”送别歌后,暗示是以东流水表达深长的离情别绪。
考点2:有人认为“满川风月替人愁”写的真好,那么好在哪些地方呢?答案:好在运用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愁,却说不愁,说是满川的风月替他发愁,真实别致新奇,且这样写,这愁就无限扩大,漫延到整个自然界,比写人的愁怨范围和深度增展许多,并且更为曲折地反映了自己的愁情。
考点3: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作者不说自己愁,而说“满川风月替人愁”,移情于(景)物,以(景)物写人含蓄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考点4:欧阳修的《别滁》和黄庭坚的《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分析。答案:《别滁》塑造了开朗豁达、积极乐观的诗人形象。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如往常般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的神情意态,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的旷达洒脱。《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塑造了满怀离情、借酒消愁的诗人形象。诗中的“常日醉”是说诗人如往日般醉酒,在阳关曲中离别,连漫川风月也像在为我哀愁,可见诗人满怀愁绪,黯然伤神。
【赏析】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前两句承题写离家,写舟中回望之景;后两句言情,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而把有情的人偏说成是无情,就形成了更为曲折也更耐人寻思的情景关系,在艺术表现上颇为新奇。
前两句“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承题写离家。
第一句短短七个字,组合了各种离别的意象,深沉地表达离别时的情感:(1)“阳关”一出,就给全诗笼罩上伤感沉重的氛围。提起送别诗,不能不提著名的阳关曲。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是唐代出西域的门户。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写成后被谱成歌曲演唱,称作“渭城曲”,唱时还要把结尾一句反复重复三遍,所以又称“阳关三叠”。(2)“水东流”表面写诗人乘舟出行,暗示是以“东流水”表达深长的离情别绪。历代诗词人用“江水东流”的意向表达离愁别绪的哀愁数不胜数,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宋词人辛弃疾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诗仙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等等。此诗以“阳关一曲水东流”开端,可见诗人是在依依惜别的心情中乘船离开了乡土。
第二句承上句的离别情绪,渲染出浓重的伤感氛围。“旌阳”,一座山的名字,即是指离别场所;“灯火”是从水中看岸上,暗示船已离岸渐渐远去。“灯火旌阳一钓舟”,使人仿佛见到沉沉夜幕之中,一只孤独的小船驶在众人的唏嘘中渐行渐远,慢慢消逝……整个情感基调显得分外伤感。
后两句“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转写言情。
前两句铺垫了离愁别绪的基调,后两句转入写人的思想情感。按照常理应该是继续深入写人的伤感,但诗人却一反常态,故作轻松语,说自己也不过是和平常一样,喝酒喝醉了,没有别离应有的伤悲,倒是满川的风月在替自己愁。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我自只如常日醉”,暗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苦涩,只是“不足为外人道也”。“满川风月替人愁”,自己不说愁,可是更有满川的风月代替自己愁,这愁就无限扩大,漫延到整个自然界,比单独写人的愁怨更加有力。而把多情的风月与浑然沉醉的自身作对比,更为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满怀愁绪、黯然伤神却又故作无情复杂心理。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在《滹南遗老诗话》对黄庭坚这首《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的后两句很不满意,他认为诗只有写“人有意而物无情”而黄庭坚这首离别家乡诗的把人写成无情而物有情,就不合情理,“此复何理也”。你怎么认为?
王若虚所说的“人有意而物无情”,是大多数诗歌表现的手法,如:
唐代诗人岑参的《山房春事》:“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唐代诗人韦庄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题阳关图》:“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行人作许悲。”
而“人无情而物有情”的写法其实是“正话反说”,形成更为曲折也更耐人寻思的情景关系,在艺术表现上颇为新奇,前人也经常使用,如: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五代词人张泌的《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所以黄庭坚在这首诗中也是使用了“人无情而物有情”的新奇写法,据说也是化用了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别滁》中的“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