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的研发、制作折射着华夏文明之光,是文明进步的缩影,映照古今生活,既有王公贵族奢靡之风,又有市井百态。丝绸之路开通后,它是古代中国的主要行销海外的大宗商品和艺术品,为我们文明古国赚取了巨大财富,赢得了世界声誉。陶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光溢彩,经久不衰!
俗话说,万物土里生。在中原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黄河文明,催生了中原文化,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使这块富饶的土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文脉强劲,古老的神话传说记载并传承了先祖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的丰硕成果。自从先祖双手离开地面,直立行走,从依靠四肢行走的动物群出脱颖而出,就用睿智的双眼逐渐透视了宇宙的奥秘,用双手推开了宇宙的神秘之窗,从人与自然博弈中一马当先,创造了文字,发明了石器,烧制出陶器,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宇宙走向。
从大郑州西南十多公里的新密市白寨镇有新密市多母亲河溱水源头,也是大郑州的母亲河贾鲁河源头,溯源而上,在附近的李家沟遗址会看到上万年的人类历史遗迹记载,从这里发掘出的一块块土黄色的陶片,剖开的文化土层就能找到陶瓷文化的源头。顺着历史文化的蜿蜒长河顺流而下,走过新密的峩沟,流经新郑的裴李岗,走过仰韶文化遗址,在黄帝都城古城寨、夏代早中期都城新砦、后期的偃师二里头,辐射到陕西秦始皇的兵马俑,留下的不仅是神奇的传说,更有考古出土的一大批制作精美、器型硕大规格极高的陶器制品,一直延续到东汉西汉,陶器达到鼎盛时期,陶器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不老的神话,不灭的记忆,不愧为先祖的智慧凝结。从盛水的盆,盛粮的缸,盛茶的壶杯,盛油盐酱醋的料盒,欢庆时用的酒壶、酒杯、酒坛、托盘,敬天祭祖的鼎等等,从实用到观赏,从大件到把玩,从精面到铸字刻画,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美,从低档到高端,使古老的制陶工艺从满足实用到艺术欣赏逐步过渡、攀升。每一件陶器都是科技进步的足迹,都是艺术品位提升的印记,都是先祖改变命运的生动记忆和实景观照。
从新密市大隗镇南数公里,跨过潺潺的洧水河,穿过普通的窑沟窑村,走进南岭的窑沟窑瓷器文化遗址,你会看见已复制成功的系列黑陶,令人惊讶不已。工匠技艺高超,他们采用当地陶土,经过炼泥、拉坯、成型、装饰、上釉、烧制、磨光等工艺,集中了书法、绘画、金石镌刻艺术天然气烧制,淬火洗礼,窑变出硬度高、强度大、质地细腻,明亮如镜照出人影,富有金属质感的系列陶产品。
据介绍,研制、烧出一把茶壶就要四十五天,成本近两千元,难度在拉坯成型后要粘壶嘴,在上边入泥三分写字,画画,掌握烧制火候等,是手工艺术,慢工出细活。而一件茶盏、底不是平的而是尖底,底上在做托盘,小巧玲珑,设计独特,制作难度大,工艺复杂,小件甚至比大件费工费时,浓缩的是精华,奇巧的费神。陶罐放在窑洞里冬暖夏凉,即使夏天,盛水一个月不变质,是天然的冰箱。
因此,发掘、传承古老的陶器文化正是一万年前的先祖召唤,八千年前先贤们对今人的期盼,五千年前古人期望把古老的神话复原,四千年前夏文化需要活灵活现的展现,两千年前《诗经》文化把华美诗篇呈现,精湛的工艺,精美的陶件是一位古典美少女呼之欲出,袅袅娉娉走出厚重的历史帷幔,在千年滔滔不绝的洧水岸边轻歌曼舞,吟诵诗篇与经卷,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正是:
穿越时空上万年
风雨兼程路八千
焚膏继晷求溯源
孜孜不倦研残片
制罐烧缸盛丰年
载歌载舞把酒欢
风姿绰约黑美人
靓丽古今将梦牵
陶向瓷过渡于始于东汉,盛于大唐。唐代大诗人王维,能诗善画,在中国诗歌,绘画史上堪称双璧,其田园诗与边塞诗,成就很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是诗佛,又是画家,影响很大。生于具茨山南麓禹州的唐代画圣吴道子,他把人物画、山水画推向新高,能在陶瓷上题诗作词,绘画与唐代文学艺术的兴盛直接相关。而要把陶变成瓷要升高窑温,起决定性作用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担任河南尹时曾到新密平陌镇视察,据传他睡觉时受仙人指点,发现了煤炭能燃烧起高温,为减少对树木砍伐,减少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留住青山,他指导当地窑工用煤代替柴烧,大幅度地提高窑温,使陶变成更加精美的瓷,在中国陶瓷史上作出杰出贡献。密瓷的特点是:“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黑白分明,简约淡雅,珍珠地画花,白居易因此被窑工敬为窑神,密瓷也成为中原贡品,被送往大唐长安,走上万里丝绸之路,写下辉煌的篇章。
如今窑沟窑采取新工艺,推陈出新,一件瓷器竟同时烧出黑红两种颜色,令人称奇。
到了五代末、宋初,出现雨后天晴的湛蓝色,工匠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到了北宋末,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酷爱密瓷,专建官窑,专烧皇家贡品,因窑温不好掌控,圣命难违,多次烧出废品,不能按期出精品就要被杀头的。传说一个窑工的女儿舍身跳入火红的窑炉,烧出皇家贡品,极其惨烈,孝心日月可鉴,后人把“”烈火圣女”奉为另一个窑神。
大诗人白居易、书画皇帝宋徽宗的直接介入,使瓷器洋溢着激情与灵感,浸润着凄美传说,流传着悲壮的孝道故事,也弥漫着千古绝唱的氤氲气息,充满着诗情画意。
因此,走近窑沟窑遗址,每一块裸露在田间的残片都诉说着古老的传奇,每一件出土的陶器都带着不屈与坚忍,每一件出土的陶器都滴着故事与希翼,令人感慨万千,遍地都涌动传承文化的哗哗春潮。
在新建成装修一新的展厅里,琳琅满目上百件展品吸人眼球,荷口瓶如荷花绽放,长脖丰胸细腰,亭亭玉立,令人爱怜。博古架上复烧成功的梅瓶,宛如梅花凌寒怒放,花鸟虫鱼缠身,是梅花仙子向世人倾诉踏过上千年的冰雪一路走来,续写着稀世传奇;橄榄瓶状如橄榄,有麻姑献寿,又有竹叶婆娑,珠圆玉润;黑釉嵌乳钉,大水注盛水装酒,静水流深,咕咕不绝,倾诉万般柔情;一套套茶盏倾出三江水,煮沸五岳茶,文人墨客、名媛仕女品茶论道,弹琴吟诗,品味人生,自成乐趣;酒坛酒壶酒杯,酒盘盛满豪情与热度,煮酒论英雄,推杯庆丰年,民间说喜事,醉饮消千愁,快意人生,仗剑江湖,驰骋沙场,开疆扩土,建功立业,品味热辣辣的百味人生!而瓷枕、佛塔则从另一个侧面映照出古代王公贵族,佛家的生活奢华,令人喟叹。
在窑洞中,技术人员反复强调不要触碰刚才拉坯成型的瓷器,它娇嫩如鸡蛋、鹅蛋,拿不好会留下手印去不掉,落地会打成碎片使匠人前功尽弃。你问那在生瓷上刻字作画的艺人怎么拿起,她们说等晾干后轻拿轻放,好像双手抱起刚出生的婴孩,一手抱脖子,一手托臀部,不用使劲用巧劲,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玩杂技魔术。在小瓷器上写字作画,有的一天能完成几个;在大瓷器上挥毫写丹青,有的要几天才能完成一件。匠人和大师们在窑洞里、作坊中,惜时如金,孜孜不倦,静谧自怡,潜心创作,绘织美好生活。正是:
伐薪南山无绿染
绝处逢生遇乐天
烧炭代薪出窑变
中原贡品奔长安
“烈火圣女”大孝篇
百姓血泪帝王欢
研发烧制日复日
古琴新韵动心弦
三年前初访窑沟窑,见到遗址山坡上遍地是唐宋时期的陶瓷残片,每块残片是一个凝视古代辉煌的眼睛,每块残片是脚下不老的传说,每个残片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望之却步、驻足回味,不忍捡之,如触锋刃,几乎要割破朝代更替,岁月变迁的界线;捏在手中沉甸甸如铅,似抱起一个沉重的陶缸陶罐,有历史的负重感,不恢复就有负罪感,不传承就有失落感。而看到钧瓷大放光彩,景德镇陶瓷行销四海就有危机感。
当时,山腰上的几处农家院破旧不堪,农人已搬下山,普通的农舍灰头灰脑,状如小小的鹌鹑。房里的六代产品静静地摆在木架上、水泥地上,简单、粗糙、名不见经传。但三年过后,出窑成品上万件,不仅有古品新烧,复古仿造,更有守正出新,青出于蓝,中华和谐瓶、梅瓶、玉壶春层出不穷,在全省、全国获得多次奖项,令人刮目相看。
如今,遗址已被公布为国保单位,外围已绿树成荫,流水潺潺,春有桃杏、海棠、紫荆,姹紫嫣红,夏有鱼戏荷塘,人工湖碧波荡漾,秋有波斯菊怒放,格桑花摇曳,蜂蝶起舞,美如画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别有一番洞天府地,窑沟窑实现了丑小鸭向白天鹅的飞跃,由普通村姑向大家闺秀的蝶变。它同时带动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置身其中,工匠与大师都会获得更多灵感,激发更多激情,设计、创作、研发出更多更精美的产品,展现在它面前的是一条披锦织绣的美好前程。正是:
姹紫嫣红涧水蓝
春华秋实精品展
荷口瓶内聚和谐
玉壶春里装春天
风度娴雅仕女图
龙凤呈祥佛有缘
业广惟勤来弘扬
守正出新走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