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三:2017全国卷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官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首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注释:1.云海相望寄此身,宦游四海、天隔一方,各自安身。那因远适更沾帖,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情感:乐观旷达。
2. 不辞,不辞辛苦。驿骑:乘马送信、传递公文的人,“驿使”,传驿的信使。凌风雪,顶风冒雪。凤麟,朝廷杰出的精英。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劝勉。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3. 回看清禁月,回望宫廷的夜月。湖山应梦武林春,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宫廷月,指代不要忘记故国。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嘱咐语。
4.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非劝谦虚处世,而是告诫他要谨慎小心,希望其平安归来。
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
BD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隔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而彭祖乃今以久持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