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学全才,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
他不仅有才,而且活得还特别潇洒惬意。
他会在失意时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会在深夜感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旷达,当然也会在经历人生浮沉之后呤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超然。
有同学可能好奇,苏轼这么“精彩&潇洒”的人生是怎么炼成的?
最近小半爸看了不少关于苏轼的资料和书,我发现啊,和歌词中写的一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苏轼是很潇洒,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妥妥的实干家,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学习和实践能力非常强的人。他在实干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自然就有了潇洒活一回的底气和资本。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苏轼的另一面:实干、肯学。
/
巧治杭州西湖
我们一提起杭州,就会想起杭州的西湖,西湖呢有一个提就苏提,这个苏提就是为了纪念苏东坡对西湖的贡献而命名的。
当初苏轼被调到杭州做知府,发现西湖的野草把湖面盖住了一半,感到非常痛心。他没有写一篇诗词批判百姓不好好爱护之类,而是实打实地亲自带头处理。
他知道如果这些野草不清除,再过几年,杭州居民可能会失去淡水的来源。
还有一个原因,早在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就开始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湖水为老百姓灌溉了许多水稻。如果这些野草不清除掉,将极大影响杭州的水稻收成。
于是苏轼向朝廷申请拨款,用了上千工人船工,花了四个月时间,清理湖中的野草与淤泥,并将这些野草淤泥筑成了一道长堤,又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苏提。
野草是清理干净了,但是怎么让湖中的野草不再滋生呢?作为文人的苏轼灵光乍现,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把沿岸部分开垦出来让农人种菱角,农人需要将自己地段按期除草。
这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想法,这样湖面的整洁就不仅是朝廷的事,而是百姓自己来打理。一直到今天,西湖成了杭州的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
/
徐州抗洪救灾
在古代,黄河是容易决堤的,经常引发洪水,动不动就淹死人。所以大禹治水的故事能够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符号,一直流传下来。
比较倒霉的是苏轼刚到徐州任知州的时候,就经历了一次洪水。据说,洪水都要汇聚到徐州城下了,如果不采取行动,暴涨的洪水会将城墙冲毁,淹没城中百姓。
而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城中那些有钱的富人却想从另一个方向独自跑出城去躲避。如果富人跑出去了,那么穷人也会跟着跑出去,就没多少人来抗洪了,毕竟在灾难面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性命最重要。
苏轼还偏不信这个邪,难道一场洪水就会淹了徐州城。于是,自己站到城门口向全城百姓喊话:“你们都走了,谁来守护徐州,我作为知府,城在人在,绝不会让洪水淹了徐州!”
一席话,稳定了民心,那些富民纷纷重新回到城里。同时,苏轼还对士兵长官说:“洪水可能马上会冲毁城墙,虽然你们是禁军,但请求你们能够助全城百姓逃过此劫。”
虽然禁军不受知府调遣,毕竟事关百姓生死,自然是义不容辞接受苏轼的安排。
于是苏轼带着士兵和百姓,拿着畚箕(běn jī)铁锹,修筑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着城墙。
还好,天公作美,通过士兵和百姓的努力,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
荒岛创办学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南边的荒凉之地海南岛儋(dān)州。当时的海南岛根本就不是人住的地方。
海南那个时候,夏天极其潮湿气闷,到了冬天雾气很重,秋天更是秋雨连绵。这个鬼地方,一般人根本就不会被贬到这里来。
而且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可想而知,苏轼是多么衰。
苏轼倒好,竟然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这话苏轼可不是随便说的,来了之后在这里办学堂,收弟子,搞得不少学子千里迢迢跑来儋州学习,毕竟苏轼的文学声望在当时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儋州这片蛮荒之地,在宋代一百多年里,从没有人进士及第。功夫不负有心人,苏轼离开之后,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还题了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所以有人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苏轼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在实干中,他会觉得自己还不错,是个有价值的人,是个对世界有那么点用处的人。在面对人生挫折时,才会那么超然洒脱。
宋朝的神宗曾经拿李白对比夸过苏轼,说:“李白有轼之才, 无轼之学。”
说的是:李白的才华堪比苏轼,但说到学习能力,却差之甚远。
苏轼非常肯学,而且特别善于通过实践去学习,实践出真知。
我为什么这么说,肯定是有理由的,这些道理,他曾在一篇小古文《书戴嵩画牛》里边说过,向专业的人学习才是王道。这篇小古文也被收录到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
这篇古文的原文是这样: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第一段话的意思是说,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
这位杜处士可能是苏轼自己杜撰的,他曾经在《东坡文集》中写过一篇《杜处士传》,说他天资厚朴有远大的志向。到底这个人是谁,书中也没有说清楚,反而这篇传记中用了一些药名谐音,比如枸杞、决明、松萝等。
戴嵩(sōng)是唐代的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水牛,代表作就是苏轼这篇文章中的《斗牛图》。而杜处士正好收藏了这幅名画,非常喜爱,所以就用绫罗绸缎将这幅画保护着。
第二段的意思是: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第二段写的是杜处士遇见了一个牧童,可能是想跟牧童显摆来着,所以把这幅画给了牧童瞅瞅,没成想,这一看就看出毛病来了。
注释
数表示清点数目、计算,成语如数家珍的数也是点数的意思。曝(pù)的意思是晒,一曝十寒中的曝也是这个意思。股的意思是大腿,股肱之力中的股也是大腿的意思。
牧童作为一个经常跟牛打交道的农村小伙子,一眼就看出了这幅画问题所在,马上拍着手就指出来了,搞的杜处士很是尴尬。
在小孩的生活经历中,两只牛相斗的时候“尾搐入两股间”,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而这幅画中两只牛的尾巴却是向外摇着的。
本来想给牧童显摆的,结果却被挑出了毛病。为了缓解尴尬,只能笑着回应,你说的是对的。
最后引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升华主题,实践才是真理的源泉。
做事,做有意义的事:
苏轼的人生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是他面对这些可以过得坦然洒脱,就是因为他不仅会舞文弄墨,而且还是一个实干家。我们可以学习他遵从自己的本心做有意义的事,对别人有帮助的事。
实践出真知:
人不能天生就会做事的,就像苏轼不是天生就会治湖抗洪。他在做这个过程,是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学习之后再去践行。
陆游曾经写过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引申到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除了知道理论知识之外,还得去践行它,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同学们,要想今后潇洒,当下的实干、肯学是少不了的!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聊聊你心目中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