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9
《月夜忆舍弟》朗诵:虹云
月夜忆舍弟1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2,边秋3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4未休兵。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3.边秋:边塞的秋天。
4.况乃:何况是。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所作。当时处于安史之乱,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题目说“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这一节令的夜晚,清露盈盈,让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一描写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样的境况真令人心痛。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信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发,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样凝练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来源:
《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刘学锴、袁行霈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