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智的成语有哪些(关于智的四字成语)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曹睿、夏侯楙和王朗。原文如下:

近臣奏曰:“边官报称: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出屯汉中,令赵云、邓芝为前部先锋,引兵入境。”睿大惊,问群臣曰:“谁可为将,以退蜀兵?”忽一人应声而出曰:“臣父死于汉中,切齿之恨,未尝得报。今蜀兵犯境,臣愿引本部猛将,更乞陛下赐关西之兵,前往破蜀,上为国家效力,下报父仇,臣万死不恨!”众视之,乃夏侯渊之子夏侯楙也。楙字子休,其性最急,又最吝,自幼嗣与夏侯惇为子。后夏侯渊为黄忠所斩,曹操怜之,以女清河公主招楙为驸马,因此朝中钦敬。虽掌兵权,未尝临阵。当时自请出征,曹睿即命为大都督,调关西诸路军马前去迎敌。

司徒王朗谏曰:“不可。夏侯驸马素不曾经战,今付以大任,非其所宜。更兼诸葛亮足智多谋,深通韧略,不可轻敌。”夏侯楙叱曰:“司徒莫非结连诸葛亮,欲为内应耶?吾自幼从父学习韬略,深通兵法。汝何欺我年幼?吾若不生擒诸葛亮,誓不回见天子!”王朗等皆不敢言。夏侯楙辞了魏主,星夜到长安,调关西诸路军马二十余万,来敌孔明。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出兵北伐的消息传到曹魏朝廷,魏明帝曹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夏侯惇长子夏侯楙请缨出征,司徒王朗认为他没有实战经验,难以对付诸葛亮。夏侯楙大怒,当众指责王朗,王朗只好低头不语。随后,夏侯楙率前往长安,与诸葛亮展开较量,但最终还是败于诸葛亮之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王朗口中的“足智多谋”, 意为富有智能,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无名氏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的“老夫遍观朝中,足智多谋,无如司徒者。”

在《三国演义》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整个情节中,两大阵营分别有个令人捧腹的人物,蜀汉一方是参军马谡,曹魏一方就是这位夏侯楙。马谡兵败街亭,令诸葛亮惨败而回,夏侯楙屡败屡战,自己也一度成为诸葛亮的俘虏。这两位都是小说中志大才疏的人物典型。不过,与历史记载相对照,这两人的故事却是有真有假。马谡之事为真,夏侯楙的故事则完全是小说作者的虚构。

说到这位夏侯楙,小说作者的第一个虚构就是将他的父亲改成了夏侯渊。据《三国志·夏侯惇传》载:“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该传注引《魏略》亦称:“楙字子林,惇中子也。”“中子”,指的是第二个儿子,俗称“次子”。从这两段记载来看,夏侯楙并非是夏侯渊之子,而是夏侯惇的儿子。

小说作者对夏侯楙第二个虚构之处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是夏侯楙所担任的职务。在小说当中,此时的夏侯楙并无具体职务,而是在曹魏朝廷军中任职的一员将领,但历史的真实却并非如此。《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载:“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这也就是说在魏文帝曹丕时期,夏侯楙就已经是曹魏的关中都督,是西北地区的高级将领。

这位镇守西北边陲的夏侯楙能力如何?有一位蜀汉名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人便是魏延。《三国志·魏延传》注引《魏略》载,魏延曾经对诸葛亮表示:“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魏延也因此向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兵出子午谷”的计划。夏侯楙是否真的如魏延所说的那样“怯而无谋”呢?答案是肯定的。《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载:“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由此可见,夏侯楙的能力的确一般。

据《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载:“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还为尚书。”此时也正值诸葛亮“一出祁山”与曹魏激战正酣之时。很显然曹睿也发现了夏侯楙的不足,干脆将他调回中原在朝廷任职,免得给西北局势带来消极影响。从这一点来看,曹睿还是非常果断的。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