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论语为政篇的每条感悟)

30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夫子说:“(君主)以高尚的道德来推行自己的治国方略(政治理念),就像北斗星一样,泰然安坐在它的位置上,被众星环绕。

朱子: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

程子: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范氏: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繁,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30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夫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朱子: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为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30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夫子说:“用政令来引导民众,用刑罚来约束民众,民众只会注意不触犯刑法而免于惩罚,即使做了坏事,只要没有碰触刑法就会感觉心安,而不会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疏导民众的思想,用礼来节制民众,民众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规整自己的行为。”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是不是会太片面?其实,夫子并没有拒绝法律,只是提倡首先是道德教化,让民众有羞耻之心;在教化之下仍作奸犯科者,当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朱子:道,引导,下同。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谓法治禁令也。齐,所以一之也。导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礼,谓制度品节也。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一说,格,正也。

朱子: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始终,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30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夫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的时候,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的时候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的时候,领悟了天命的本意;六十岁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地听取不同的见解;七十岁的时候,可以达到随心所欲地解疑辩惑,而不违背礼节、规矩。”

朱子: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愚谓圣人生知安行,故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后凡言谦词之属,意皆放此。

夫子三十而立,立必有方,既然有了方向,就按照自己立志的方向迈进。夫子终身“一以贯之”,对于自己的志向没有分歧和动摇,所以,四十而不惑。现在的人,即使六十、七十也没有辨清自身的迷惑。其实,启蒙教育之始,都强调“专”,如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像盖房子,只有地基确定了,所盖房子形势才会基本确定;如果总是在改变地基的时候,那么,房子永远会跟着地基的改变而改变。

30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孔夫子什么是孝道,夫子说:“不违背礼节。”(有一天)樊迟驾车随夫子出行,夫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违背礼节’。”樊迟说:“如何理解呢?”夫子说:“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侍奉父母要遵循礼节;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节去安葬他们,按照礼节去祭奠他们。”

朱子: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

胡氏: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

孟懿子(前530-前481年),姬姓,鲁国孟孙氏第9代宗主,名何忌,世称仲孙何忌,谥号懿,是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的哥哥。母亲泉丘人之女。(《左传•昭公十一年》: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僖子,其僚従之。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僖子使助?氏之簉。反自祲祥,宿于?氏,生懿子及南宫敬叔于泉丘人。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樊迟(前515--?),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未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

30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之道,夫子说:“(孝道,就是消除)父母对于自己子女的疾病(毛病,行为缺陷)的担忧。”

朱子: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为孝。亦通。

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i4),谥“武”,鲁国大夫孟懿子的儿子。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他向孔子问孝。又问仲由、冉求、公西赤是否仁。前478年,孟武伯与高柴辅佐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前470年,鲁哀公从越国回来,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接,饮酒不乐,国君与大夫有恶。前468年,鲁哀公多次问孟武伯“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回答:“臣无由知之。”之后,鲁哀公通过邾国逃到越国。三桓拥立其子为鲁悼公。

30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之道,夫子说:“现在所说的孝子,是所谓能够赡养父母。就是犬和马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于父母没有敬重之心,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胡氏: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只恐其爱逾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

纯粹物质上的满足,不能够称为孝。精神上的安慰和交流同样重要。现在好多家庭的老人不是期望物质上的给予,更希望子女回家相处在一起,精神的慰籍是老人更需要的。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子游的儒学思想曾为历代人们所推崇,元代翰林学士张起岩称:“夫以周之季世,列国争雄,功私是尚,以吴人乃能独悦周公之道,北学中国,身通受业为孔门高弟。

30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之道,夫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在父母面前)能够保持和颜悦色很难。父母有事的时候,你去帮着他们做,有了酒食,让你的父母享用,你认为这样就是孝吗?”

朱子:食,音ci,饭也。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先生,父兄也。馔,音zhuan,饮食之也。曾,犹尝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

程子: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才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汉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30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夫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天,他都不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似乎很愚笨。事后私下去观察他,发现他对于我所讲的内容,能够很好地掌握并加以发挥,可见颜回也不愚笨。”

颜回(公元前521年4月25日辰时-公元前481年),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30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夫子说:“(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做事的方法(他的经历),观察他安于什么样环境,他还能如何隐藏呢?他还能如何隐藏呢?”

朱子: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观,比视为详矣;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察,则又加详矣。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以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焉,何也;瘦,匿也。重言以深明之。

30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夫子说:“(人如果能)温习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因此获得新的心得和发现,以此来丰富固有的知识和认知,(这样的人)也可以当老师了。”

朱子: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心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30212

子曰:“君子不器。”

夫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是一种盛装的工具,还应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关于“君子不器”四字,多数解读为,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自己的理解:夫子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摆在那里,也就是说只有君子之名,而无君子之实。更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和抱负,有济世之心的人。

朱子: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冉有多艺,也可以指挥作战;范仲淹文官戍边多胜敌。

30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夫子什么是君子,夫子说:“先去验证自己所说的话,自己做到了,再发表自己的言论、见解。(算是君子吧)。”

夫子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一个贯穿自己行为始终的坚持,不是偶尔为之,这样的才是君子。任何事情贵在坚持,而真正能做到一生坚持的人太少了。

周氏: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即行之后。

范氏: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坚,故告知以此。

30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夫子说:“君子以道义团结众人,而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而不以道义团结众人。”

好多种解读,感觉孔德成的这种解读比较好。

朱子: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为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间,而审其取舍之幾也。

30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夫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受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偏离正道。”

程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无者,废其一,非学也。

30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夫子说:“醉心研究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危害。”

对于这句的读译分歧比较多。

毛佩琦解译:学习异端学说,这是一种祸害呀。

孔德成解译:专心研制那些不正确的观点,这是先害自己啊。

傅佩荣解译:批判其他不同立场的说法,难免带来后遗症。

家中小侄是这样解读的:他是把15/16联系起来解读的,我感觉这样也很是合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偏向了极端。也是攻乎异端,其结果:要么罔,要么殆,故而斯害也已。

30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夫子说:“由,我来教你什么是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朱子:如此虽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矣。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今平邑县仲村镇)人,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30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向孔夫子请教如何获得官职和俸禄,夫子说:“要多听生活中存在的许多悬而未决的存疑的话题,谨慎的谈论除此之外的有把握的话题,这样就可以减少祸从口出的过失;多看看已经发生的各种事件(行为),避免发生同样的危险,谨慎的去做这些案例之外的事情,就能够减少让自己后悔的行为;言语很少有过失,做事很少有让自己后悔行为,谋取官职获取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

程子: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修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禄之道也。子张学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禄动,若颜、闵则无此问矣。

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30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够让民众服从呢?”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从政,疏远或除去那些不正直的人(参与社会治理),民众就会信服;选拔行为不正直的人从政,疏远和罢黜那些正直的人(去从政),民众就会不信服。”

错,舍置也;诸,众也。

鲁哀公,姬姓,名将,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为鲁定公儿子,承袭鲁定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7年。

30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要使民众恭敬,忠诚并相互支持勤勉做事,如何才能够做到呢?”夫子说:“以庄重的态度面对民众,则民众会敬重你;以尊老爱幼的行为为民众做表率,则民众就会忠诚于你;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从政,教育和引导那些能力差的人,民众就会勤勉做事了。”

朱子:庄,谓容貌端严也。临之以庄,则民敬于己。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

季康子(?—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

30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夫子为什么不从政呢?”夫子说:“《尚书》上说:‘孝,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并将这样的修养和风气影响到执政者(从政者),这就是从政,为什么认为只有做官才是从政呢?”

朱子: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疑其不为政也。

30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夫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如何的立世处身。就像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他们怎么可能正常的行走呢?”

朱子: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ni,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车。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䡇,辕端上曲,钩横以驾马车。车无二此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30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十世以后的礼制可以预知吗?”夫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减少和增加的部分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了商朝的礼制,所减少和增加的部分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继承周朝礼制的执政者,即使延续了百世,它的礼制也是可以预知的。”

30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馋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夫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奠他,那是谄媚。看到正义受到威胁的时候,而不能挺身而出,不能算是勇者。”

夫子说,真正的勇者不惧。这里的见义不为只能不算是勇者,也不能说是恶者或坏人,人可为可不为,所以用无勇也,而不是说,见义不为,恶者也。夫子的讲话真的是很严谨。

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谗,求媚也。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