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高适赏析(燕歌行高适逐句赏析)
介绍完四大名楼系列之后,本期开始逐个介绍边塞四大代表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的代表作品。
说起唐代边塞诗人里谁做官最大?那一定非高适莫属,他人生的转折就是安史之乱追上唐玄宗,开始从平平无奇的小官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御史大夫,谏议大夫,淮南节度使,曾经奉命讨伐永王李璘。
谈到高适,我们可能第一印象会想到他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别董大其一》
这首诗属于边塞的送别诗,可是也超出了普通人的趣味,普通人写送别诗无非是难以割舍的友情,甚至于肝肠寸断的不舍之情。只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极少数诗人能够表达出一种畅达乐观的情怀,自然这一首《别董大》也取法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前面两句开头写边塞环境的恶劣,风沙遍地,边塞的黄云使得天气暗暗沉沉的,给人一种心头上的压抑感,大雁在北风的吹拂下艰难地飞行着,还有纷纷扬扬的大雪,更加加重了寒冷的氛围。之所以写边塞环境的恶劣,就是为自个儿的朋友宽心。这样恶劣的环境自然加重了心情的沉重,笔力至深,这样才显得转折的灵巧。
所以紧接着两句,不要愁前路没有你的知己,你的人生中一定会有帮助你走上仕途的伯乐,因为你名满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于慰藉中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寓无限的期待与深沉的劝勉之中。
这首诗的写作对象其实是一个琴师,叫董庭兰,因为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
这一首诗一出来,一扫别离时哀怨凄清的基调,乐观开朗,使诗境焕然一新。凭借着开朗的话语把别离说的慷慨激昂,淋漓尽致。
可是真正的奠定高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诗却是《燕歌行》。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曹丕,庾信等人都写过《燕歌行》,一般是写思妇怀念征夫之意,而到了高适手里,这个题目便显得不同寻常。
首先我们看这首诗的序言部分,有人跟随着御史大夫出征边塞回到内地之后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而高适写的《燕歌行》只是为了和这位客人的,所以这其中写的大部分内容,高适并不是亲身经历的。有想象成分,也有原《燕歌行》所描绘的场面和记载的事件。
在了解了这个之后我们来欣赏这一首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这四句话写的就是出征前的场景,首先第一句点明了需要出征的方位,这个唐朝的将领离开家发誓要把贼寇赶出国境。
可是第二句一开始写的是这个将领轻敌冒进,可是天子却非常开心,很信任他,表面上是在说这个将领的光辉时刻,其实为下文战争的失败很巧妙的埋下了一个伏笔。
“横行”有典《史记》载: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因为在军队中如果将军考虑不周,则会酿成大祸。
“摐金伐鼓”鼓声震天的行军阵仗,就可以看出这个将领狂傲一世的轻敌态度。虽然军队严整,军纪严明,将士的风貌也充满着昂扬斗志,可是终究还是因为将领的无能而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
接下来战争一开始,便用了一个“飞”字,来写求救信的发出的迅速,也在暗示战场情况的危急,匈奴的火把已经越过了狼山,正与前文将军的得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按说如此昂扬的军队肯定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才对。可是好兵给了昏聩的指挥官,却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仅仅用了八句话就把出征前的准备和行军的状态,还有战争一开始的结果交代的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浓缩的写作功力,而且在交代这几项的同时,也把主人公的弱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气愤也由宽松渐渐地转为了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上来就开始写作战地点的空旷,用萧条二字极写了当时战争场景的肃杀,汉军和胡骑厮杀的昏天黑地,兵器交织在一起好像生风伴雨一般。
可是前方的战士如此卖命,这个将领又在干什么呢?而是在大本营里边喝酒吃肉,美女作伴,他除了第一层的目空一切的轻狂之外,昏聩荒淫的劣性也呼之欲出,“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还揭示了将领与士兵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必败的原因。
所以我们汉军都已经被杀尽的时候,将领面对着剩兵残卒想起皇上的信任和知遇之恩,顿时就没有了曾经的轻狂,而被自责,无奈,怨恨占据了头脑。
同时最后一句话也暗暗的讽刺了皇上一笔,如此轻狂之人皇上还能够信任他,能够让他担任将军出征东北,也可见皇上的昏聩。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这一段表面上没有写将领,也没有写战争,但是却围绕着战场和士兵展开心理刻画和环境描写。
这些士兵都是有家室的人,他们走了之后自己的媳妇肯定在家里哭了不知道多少回,家人都在期盼他们回去,而他们也特别渴望回家。可是一个“空回首”,就把之前的“欲断肠”之深淡化的一干二净,“回首”是因为自己想家,而“空回首”则是虽然想家却不能回家的无奈。
为什么不能回家呢?紧接着作者给出了答案:边塞飘摇欲坠,怎么能回家?我们的国土即将落入异族人之手,他们肩上还有责任,因此不能回家。
白天他们看见的是厮杀和呐喊声,晚上他们周围的环境更是恶劣不堪。他们生死都只在须臾之间,所以它们只能在短暂休息的时刻去想家。
而造成他们现如今还守在苦守这里的原因,就是因为昏聩的将领,苍白的部署,就等于是把他们往火坑里送,虽然这一段没有写将领但是却是批判将领不可缺少的一节。就是因为指挥官的昏聩,而造成了这么多家庭的妻离子散。将主题刻画的非常深入。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最后一节运用慷慨激昂的笔调写如此悲壮的故事,更是感慨至深,对将军的谴责也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士兵手里的刀已经沾满了敌人的鲜血,他们死只是为了能够扛起肩上的责任,又怎么会去奢求有什么奖励呢?这是一群多么朴素,勤劳的战士,他们没有贪念,只是想担当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可是最终却纷纷战死沙场。将这场战争的悲剧推向了一个高潮。
你是看不见沙场征战之苦的,到现在还在留恋着汉朝的李广将军,想当初李广有勇有谋,英明果断,亲力亲为,率先士卒。和这位狂傲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下的将士是没有问题,无论从气势,风貌还是品性上都是唐代军人的佼佼者。就是因为指挥官的错误而葬送了成千上百个完整的家庭。
无论是皇上的错误决定,还是指挥官的昏庸无能,最终可怜的却是这一群士兵,他为要为上层的失误买单,可是士兵又没有过错,所以这一首诗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深沉但是无力的。
在赏析完这一首诗歌之后,我们来看看这一首诗为什么能在唐代的诗坛上熠熠生辉:
- 在主题方面,它超越了前代《燕歌行》去写思妇的局限题材,而是正面的描写了战场的厮杀,这就从思妇对征人的爱情,直接过渡到了战争的惨烈,和对将领的谴责上。
- 在体裁方面,他继承了古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再往前一步就是杜甫“三吏,三别”的新乐府诗歌,这首诗完全配得上古乐府的最后一场光辉。
- 全诗笔力刚健,感情充沛,笔调慷慨,突破了曹丕《燕歌行》的柔密特点,但是也并没有完全脱离,毕竟还是有写思妇的句子。但展现出了唐代独有气象,无论是士兵的风貌,还是品行上都刻画出盛唐气象的精气神。
- 也给了所有人启示:战争永远是一个残酷的魔鬼,他让千千万万个家庭失去亲人而变得不完整,这些家庭都是无辜的,所以我们更要珍视当下的和平,并且要阻止战争的发生。
也正因为如此,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评价道:“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
高适的《燕歌行》完全配得上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他思考深度至深,远超于那些感叹将士风貌的平庸之作。
带给后人的思考也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对战争的感悟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精神绵延不绝。
这是小帅对《燕歌行》的感悟,大家有什么看法我们评论区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