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说明:
2020年《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情分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诗歌鉴赏类题目中必考内容,一般设计在客观题或单独的主观题中,在复习中一定借鉴高考题,作为训练材料,注意答题技巧,掌握答题方法,以达到复习的效果。
备考建议: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抓关键字词,一是品析语言风格。
【典例导引】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解析】B项,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而不是"奋勇争先、一往无前"。E项,这是作者自谦衰病。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京都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精力不够,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解析】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知识梳理】
(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炼字,多指诗词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
1.动 词
动词,如果用得精准,便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诗歌中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答题示例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诗意赏析〗
中唐时代,政治腐败,官贪吏污。而邹明府却为官清廉克己,大抵作者对其是充满敬意的,这首诗即是写给卸任的邹明府去灵武游历时的送别诗。
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所欠之债,只好把佩剑卖了。这一联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随之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清廉克己的志向。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游历路途的艰险;大风吹来,衣服挡不住寒意,说明他衣衫简朴至于贫寒。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诗中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题: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1.审题。题目要求很明确,就是赏析两个字:藏、透。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所欠之债,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车载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居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与什么客人来往。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衣衫简朴,不拘小节;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3.将"藏""透"二字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分析,分析这两字对塑造诗人自我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4.分项作答,说好处,谈效果。
参考答案:①"藏"字,使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现象及活用的情况。
[答题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 停 驿[注]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诗意赏析〗
本诗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诗的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第三联中"荒""瘦"二字传神: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题: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1.审题。题干的要求有二,一是指明分析的对象是"荒""瘦"二字,二是"分析"这"二字的妙处"。
2.认真再读"荒""瘦"二字所在的句子,看到的是孤落几户人家,炊烟几缕,荒凉冷落;田地瘠薄,瘦如刀削。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不言自明。
3.诗人细致的观察、描摹,正体现了他对山民的怜悯与关切。
4.组织语言,精练作答。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3.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答题示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州郢树烟。
〖诗意赏析〗
此诗是柳宗元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首联写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颔联集中地表现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颈联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尾联则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题: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1.审题。题干要求单一明确:赏析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2.颔联中数量词有四: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一身:孤独、困厄;六千里:路途遥远;万死:生存艰难,可死之遇多;十二年:困苦时间长。在漫长的时间、广袤的空间中,一己的孤单与痛苦之甚之深,便极醒目地凸显出来。
3.联系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数量词在本诗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4.对每一个数量词运用的妙处按一定顺序分别作答。
参考答案:"一身"概括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从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之遥,"十二年"从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4.叠 词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答题示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①。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②。
【注】①〔香篝渐觉水沉销〕借熏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 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诗意赏析〗
该词是辛弃疾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年)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交代词人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路旁的花儿虽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盛放得分外妖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士兵们伴随着骏马的嘶鸣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写诗人为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形象地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题: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
1.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表达技巧",对象是"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根据语感,可知题干中还隐藏着没有明言的条件,就是分析"人历历,马萧萧"中的叠词。
2.从内容看,"人历历,马萧萧"写成队的人马行走,声形兼具,生动形象;从形式上看,极富韵律感,有音乐美。
3."旌旗"是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
4.抓住了这些要点,就可组织语言作答。
参考答案:运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历历""萧萧"运用叠词手法,生动描写出了人马行进的状态,增添了语言的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自己的高兴和喜悦心情作铺垫。
5.虚 词
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答题示例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诗意赏析〗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山东淄博博山人。28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50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此诗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
诗中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晚。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全诗非常讲究炼字,尤其是颔联中"常""偏"两字用得很妙。"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题: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1.审题。题干要求简明,一是"简要赏析",二是以"常""偏"二字为赏析对象。
2.结合"常""偏"所在的语境,认真琢磨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常带"即"经常带有",只有常常注目凝望的人,才能常见。"偏明",新月其光不甚,却偏偏把落叶的情形照得那么清晰,不是认真专注之人,怎能见到?没着意写人,但落寞、惆怅而又深思的诗人形象,确可呼之而出了。
3.这样的诗人,却说"不为秋悲",是否旷达中有无奈,悲苦中有自警,夜饮中有不平呢?
4.组织语言,精练作答。
参考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了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解题指津]
1.选准关键词。有的试题并不明确指出要赏析的对象,怎么办?那就要求我们独具慧眼,选准关键词。
2.联系语境,品味妙处。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语法特点,及其使用的修辞手法;要根据题目要求,把选定的关键词放在具体的诗句中乃至全篇中去分析和品味.
(二)鉴赏诗歌的"炼句"艺术
经过作者反复锤炼的句子,一般是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关键性句子。它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解题指津]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
2.根据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作用包括:结构上的作用,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刻画人物和描写环境的作用,抒发情感的作用等。
(三)鉴赏诗歌的"诗眼"
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而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力、翻新诗句的含意、关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
[答题示例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湘 人
贺 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①,带惊剩眼②。几许伤春春晚。泪竹③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④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⑤,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注】①〔余薰〕余香。 ②〔剩眼〕因肢体消瘦腰中革带空出的孔眼。 ③〔泪竹〕相传尧有二女,娥皇、女英为舜妃,舜死,二女洒泪于竹形成斑纹,称斑竹。 ④〔云和〕乐器名。 ⑤〔青翰棹舣〕指画舫。
〖诗意赏析〗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长于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北宋词人。宣和年间,词人隐居苏州,春季里目睹的种种景象,想起了亡故的恋人,为表达自己的怀人之思与物是人非之感,故作此词悼念逝者。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三句写春日的清晨,黄莺鸣叫,春花绽放,微风吹过,香气弥漫,这本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可是词人正处在伤春怀人的心情当中,无法排解忧愁,便以酒来麻痹自己,将愁绪消解在醉魂之中,希望以沉睡来逃避现实。"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三句,含蓄而细腻地刻画出词人怀念旧人的真诚心切。"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化用了"湘妃泪竹"和"屈原佩兰"两个典故。暮春时节,湘妃竹的点点泪痕犹在;屈原所佩戴的兰花香草已经老旧了,天气已进入"浓暖"时分,说明春天即逝,行将入夏。"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鸾弦"在这里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交好,弦断能够再续,但佳人远去,已杳无踪迹,这萧萧琴声里的相思幽怨她不曾得知。相会遥遥无期,那悠悠弦鸣里寄寓着几多无奈和伤感。"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词人化用曹子建(曹植)《洛神赋》中的典故,把心上人比作步履轻盈、姿态曼妙的仙女,可惜佳人仙踪无迹,追回不得。"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词人叹惜伊人不解情,别期无定,令他终日相思萦怀,受尽千般煎熬。只能从双燕归来的景象中强寻安慰,似是欣喜,实则凄凉,充分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伊人而无法排遣的抑郁痛苦,以及盼望佳人早日重回身边的急切心情。
题:词开篇三句,哪个字最传神?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1.审题。题干有两个要求,一是找出"哪个字最传神",二是对找出的这个字"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2."最传神"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对诗歌主旨有很好的表现、突出作用。所以,要从词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着手分析。春日的清晨,黄莺、春花、微风、香气,当是良辰;可词人却"厌",因为自己正伤春怀人、无法排遣忧愁。
3.理清词人的情感,就明了了原来写"乐景"是为了抒"哀情"。虽是开头的一个"厌"字,却和词要表达的主旨密切相关。
4.组织语言,精练作答。
参考答案:"厌"字。开端一个"厌"字领起,可谓破空而来,不知所由起。"厌"字下接以四字对句,写室外充满生机之盎然春意,极细腻,极柔媚。写莺声、花香,却冠以不合理的"厌"字,立刻化欢乐之景为悲伤之情,变柔媚之辞为沉痛之语。哀愁无端,一字传神,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题指津]
具体说来,"诗眼"主要表现为三类字(词):
1.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表明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反映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2.最生动传神的字(词),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四)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凝结的艺术产物,是具有恒定性的、有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语言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鉴赏诗歌语言风格时,要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等。
[答题示例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贺 新 郎
刘克庄
吾少多奇节。颇揶揄、玉关定远,壶头新息。一剑防身行万里,选甚南溟北极。看塞雁、衔来秋色。不但槊棋夸妙手,管城君、亦自无勍敌。终贾辈,恐难匹。 酒肠诗胆新来窄。向西风、登高望远,乱山斜日。安得良弓并快马,聊与诸公角力。漫醉把、栏干频拍。莫恨寒蟾离海晚,待与君、秉烛游今夕。欢易买,健难得。
〖诗意赏析〗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其《贺新郎》借回忆表达了自己的豪迈与悲凉。
上片开篇"吾少多奇节"便宣告自己年少与众人不同,"颇揶揄""一剑防身行万里"自述自己的远大志向,字里行间洋溢着冲天的豪气。"不但槊棋夸妙手,管城君、亦自无勍敌。终贾辈,恐难匹",列举边塞名将和政治家,借以烘托自己的远大抱负,更显洒脱奔放。下片"向西风、登高望远,乱山斜日",西风里,登高望远,借酒抒怀;"安得良弓并快马,聊与诸公角力",继续张扬自己的豪迈;"漫醉把、栏干频拍",颇有辛词之风,让人读来感觉豪迈之情扑面而来。结尾"莫恨寒蟾离海晚,待与君、秉烛游今夕。欢易买,健难得",描写与友人把酒言欢直至夜晚,凸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痛苦心境。全词"豪拓奔放"中流露出浓浓的悲凉情绪。
题:有人评价刘克庄的词作"词笔豪拓奔放",请结合全词进行赏析。
1.审题。题干借已有评价提出要赏析的"点":"词笔豪拓奔放";要求"结合全词"作答。
2.可因论求据,即能表现"豪拓奔放"的词句:"奇节""行万里",言少年志向高远;列举数位名将、政治家,言抱负远大;"与诸公角力",言豪取功名。
3.全词可证"豪拓奔放"处很多,归纳成几个方面,词人胸怀可见。
4.组织语言,精练作答。
参考答案:上片中"颇揶揄""一剑防身行万里"自述志向,显得豪气冲天,列举边塞名将和政治家,借以烘托自己的远大抱负,更是洒脱奔放。下片登高望远,借酒抒怀,"漫醉把、栏干频拍"颇有辛词之风,让人读来感觉豪迈之情扑面而来,结尾处与友人把酒言欢直至夜晚,凸显了报国无门的痛苦心境。"豪拓奔放"中流露出浓浓的悲凉情绪。
[解题指津]
1.整体品味。不追求对个别词句的赏析而是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套话"——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
4.多角度体会。诗人的遣词造句特点,色彩,境界,情味,绘景描物写人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给出不同的评价。
【高考直通车】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白 帝[注]
杜 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 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答案】B
【解析】B项,写"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
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进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解析】 杜甫是爱国主义诗人,颈联以"戎马"和"归马"进行对比,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进行对比,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
[原味翻译]
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白帝城大雨倾盆。峡江急流的吼声与暴雨之声使人如听雷霆一般,乌云笼罩古树苍藤,天地为之昏暗。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的城邑仅余百家。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寡妇已是终日哀伤,但还被官府盘剥得精光净尽;听吧,秋天荒原上阵阵哭声,来自哪座荒村?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寒雨中偶赋
陆 游
鬓毛萧飒齿根浮,徂岁翩翩肯暂留?
穷巷多泥谁问疾,空阶滴雨又经秋。
自营可笑夸三窟,善守宁须筑百楼[注]?
但使胸中机事尽,一樽随处送悠悠。
[注] 百楼:指古代瞭望敌情的高台。东汉末年公孙瓒筑百楼进行防御,却被袁绍攻破。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描述自己年老体衰的现状,白发已经稀疏,齿根开始松动。
B.第三句感叹自己身患疾病,但是由于所住的地方泥泞难行,无人前来探望。
C.第四句用空阶滴雨的景象渲染了空寂凄寒的氛围,增添了人生的感伤之情。
D.既想营一己之私,又自夸能以狡兔三窟来避祸,作者觉得这样做非常可笑。
【答案】B
【解析】 B项,"由于所住的地方泥泞难行,无人前来探望"错,"穷巷多泥谁问疾"写的是作者生活环境艰苦且年老多病却无人关心的艰难处境。
4.请从诗中两处反问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①作者以"肯暂留"反问,表达了对时光飘然而逝的无奈和感伤,也隐含着正视现实境况的理性;②作者以"宁须"反问,嘲讽了那些"筑百楼"以自保的人,表现出高洁自守的坦荡。(每点3分)
【解析】 本题要求从诗中的两处反问入手,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徂岁翩翩肯暂留?"一句以反问表示否定,言明时光流逝,从不肯为自己短暂停留,表达了对时光飘然而逝的无奈和感伤,也隐含着正视现实境况的理性。"善守宁须筑百楼?"借用典故,表达出对那些"筑百楼"以自保的人的嘲讽,和尾联中自己"胸中机事尽"的志向构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高洁自守的坦荡。
[原味翻译]
白发稀疏,牙齿松动,光阴飞快流逝,如何肯为我暂时停留?住地偏陋泥泞难行,处境艰难,一身病痛又有谁关心呢?只听到空寂的台阶上声声雨滴,惹人伤感,更别说又值深秋了。可笑那些营一己之私,自夸能以狡兔三窟来避祸的人,保护自己又何须像公孙瓒一样建造百楼,徒增笑柄呢?只要心中所想的国家大事能够实现,哪怕饮酒自娱,优游度过余生又何妨!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9分)
木兰花慢
[元] 张弘范①
功名归堕甑②,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影弄阴晴。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浩歌一曲饭牛③声,天际暮烟冥。正百二山河,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注] ①张弘范:元朝将领,善于马上舞槊,也能文。 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后被免去军职。其后又被起用,率兵灭宋。②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多为陶制。③饭牛:喂牛。 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因穷困无法得到举荐,乃为齐桓公驾车,他"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开篇说功名失去了,也不过像陶甑摔碎了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显示了作者的洒脱。
B."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三句,表明了作者对过去的作为有悔恨,决意拂袖而去,不问世事。
C."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反用晋人阮籍和东晋渡江人士的典故,一"莫"一"休",写出了作者的乐观开朗。
D.这首词用典贴切,风格慷慨悲壮,具有阳刚之气,体现出作者文武双全的大将风范。
【答案】B
【解析】 B项,"对过去的作为有悔恨"错,"不问世事"与下阕"拟风尘、万里奋鹏程"不符。从这三句看不出作者"对过去的作为有悔恨",此处表现作者离开官场后看似潇洒惬意,实则心有不甘的思想感情。
6.作者在下阕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6分)
【答案】①对得到重用的渴望。用宁戚饭牛的典故,表明自己渴望得到君王的重用。②对奋发有为、成就一番事业的渴望。"拟风尘、万里奋鹏程"句表现出作者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③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和对天下苍生的关心。"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表明作者想要有所作为,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天下苍生,表达出作者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和对天下苍生的关心。(每点3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浩歌"两句借用宁戚饭牛的典故,以宁戚自比,表明自己想要和宁戚一样借高歌来求得君王的重用赏识。"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表现出作者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谁忆"两句表明心志:自己并不是贪图富贵,只是心忧百姓疾苦。
[原味翻译]
功名的失去,就像陶甑摔碎了一样,轻轻地挥一挥衣袖,就此洒脱而去,用不着大惊小怪。姑且让我搁置文武技艺,在山林野泉边笑傲过活,借诗酒宽慰人生飘零之感。人世间的事情确实可笑至极,就像一阵风吹过,云遮月影,阴晴不定。不要像阮籍一样在穷途末路的时候老泪纵横,也不要为那些南渡人士在新亭对泣而怜悯悲伤。我当在天际晚霞霭霭、薄暮冥冥的时候,像宁戚一样击牛角而歌。眼前这国家的大好河山,我也曾为官去治理过,如今却只能坐视终老。真正的英雄不该如此,我打算迎着风尘,像大鹏一样奋飞万里。谁说这是在怀念自己年轻时的荣华富贵呢?我只是可怜天下百姓生活疾苦。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被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供祭祀之用。③石麟:墓前的石兽。④华表:古代位于宫殿、城垣、陵墓前的作为标志和装饰的大柱,一般为石造。柱身常刻有花纹。⑤才:仅仅。⑥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用"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D.本诗主要寄托着诗人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答案】A
【解析】 B项,"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错,牧童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清,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没有可以观赏的景物,可见没有增添任何生气。C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错,由尾联诗人对汉寿城未来变化的预想可知,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D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属无中生有。
8.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相同点:所见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③《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 明确题干要求,比较内容上的异同,确定答题范围。相同点在于两首诗必然都有景物描写,而是否只有景物描写,选取的意象是否相同,是否写同一时间、同一地方的景物,景物特征是否一致等则是需要进行比较的要素。相比之下,两首诗描写的景物特征是相同的,但描写的并非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之景,且《春望》并非全部写景,还有关于诗人形象的描写。
[原味翻译]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长满了荆榛。田里的牧童烧着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兽。经过雷电轰击,高擎入天的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勉强辨认。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交通要道。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9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词人心头的迷惘。
C.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词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词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答案】D
【解析】 D项,上阕写的是离别时和离别后的情景,而不是离别前的情景。
10.这首词的下片与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②两首词都通过想象来虚写,都设想酒醒后的情景,突出离别后的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③两首词都采用意象"月"来渲染羁旅之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④两首词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羁旅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现手法的能力。比较分析两首词的相同之处,考生需要考虑诗歌的各个方面,如意象、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思想情感等等。本题从情感上看,都写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表达离愁别绪;从表现手法上看,都有虚写;从意象的角度看,都有"月"的意象;从抒情方式上看,都是借景抒情。
[原味翻译]
喝完饯别酒,和亲友们挥手别去,一个人孤独西行;常常怨恨这飞絮飘蓬般四处流落的生活。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渐渐遮断视线。(往前看去,)风轻云淡,孤雁远征;寒日将落的傍晚,天空中呈现一片酡红。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想来应该是在那潮平水落时,泊船岸边,感受一片朦胧月色。到酒消人醒时,那种愁绪更加难以排遣了。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起,暗浪拍船。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新城①道中二首
苏 轼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 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②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③耦耕,是指二人并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白色的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令人心情愉悦。
B.其一尾联写诗人想象中"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于桃源佳境。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C.其二颈联写道中山行。诗人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自己为官清廉却将在这远地为官。
D.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己厌恶俗务,有归隐之意。
【答案】C
【解析】 C.对"其二颈联"后半句的解读有误,诗人不是感慨"自己为官清廉却将在这远地为官"。
12.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案】诗人对政治党争、复杂官场感到厌倦疲惫,又担心政敌的迫害。(2分)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自况为无用之材,"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有飞来的横祸降临。(2分)(答用典酌情给分。"散材"典出《庄子》)自己又像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卷起战旗、鸣金收兵的信号,表现诗人对党争、官场的厌倦。(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散材"和"疲马"都是作者自喻,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才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散材,指无用之材,用的是《庄子》中的典故。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诗人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早已经感到厌倦,就好比久在沙场的战马,已经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信号。
[原味翻译]
其一: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去,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岭上浮着的晴云像给山峰戴了一顶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像给树梢挂上了一面铜锣。矮矮竹篱旁的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澈的沙溪边的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忙春耕。
其二:漫漫人生旅途如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对于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无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前几日的霏霏春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为官清正的友人。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