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翻译(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翻译及赏析)
科举制是古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也是文人出人头地的一条重要途径,相当于我们的“高考”。由于分科取士入选者的概率过小,不少考生为科考耗尽毕生心血,甚至老死于考场,过了花甲之年的老秀才、老举人比比皆是。在清朝,高龄考生反而能受到优待。
例如,乾隆年间,广东有一位名叫王健的老童生年已99,却仍能持笔写字、参加科考,一时间激励了许多考生,甚至有人将这则奇闻异事写成诗,广为传诵。道光五年,时年102岁的广州府考生陆云从获封举人。由于年事已高,考官格外关照,多有关心话语,询问其身体是否能挺住。
考生回答:“百岁蹉跎,内心惭愧耳。”考官又问其哪年入学,陆云从仔细回想道:“本乡才子庄有恭中状元的那一年,我已经参加过两次童子试了。”那是乾隆四年,即1739年,这一年陆云从16岁,据其封举人竟有86年。
自此,百岁考生陆云从备考事迹迅速传开,乃至第二年他进京参加会试时,不少人因好奇前往观看,只见那陆云从“耳聪目明,步履甚疾”,从外表上看竟如同60岁一般。每次参与科考的学子如同过江之鲫,任凭才能学识丰富,但人外有人,不少才子还是难逃落榜的命运。
我国古代不少在诗词、书画等领域颇有建树的诗人、文学家也曾有过折戟科举考场的经历。例如,道光九年,因《己亥杂诗》备受世人赞誉的龚自珍经过六次会试后终于考中进士。龚自珍在殿试中超常发挥,从用人、施政、治水等方面提出平定准噶尔叛乱后的应对措施,令考官们无不拍手称绝。
然而,当时的主考官曹振镛最后竟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的理由将龚自珍排在三甲第19名,在进士中位列第118名。“楷法不中程”指的是无法写出规整的馆阁体。自此,龚自珍心中受挫,十分反感清廷以书法选人才的标准。
总之,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高考”,于考生来说是人生一大要事。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写下一首《鹧鸪天》,赠予即将参加“高考”的弟子,勉励其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整首词仅仅九句,辛弃疾便用了五个典故,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南宋爱国词人于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创作的送别词,用以表达对弟子范廓之参加古代“高考”的期盼与美好祝愿。词牌名“鹧鸪天”取自唐代诗人郑隅的“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可称为《思佳客》、《思越人》等。
标题中的“廓之”乃是辛弃疾的弟子范开的字,他曾为辛弃疾编辑过《稼轩词序》。其中,范开提到:“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此言直指辛弃疾富有豪情壮志,才华学识过人,将收复失地、为国杀敌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然而,辛弃疾的创作具有特殊性,写词不过是他在仕途失意时用来排遣苦闷的工具罢了。
除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外,辛弃疾还于1190年(绍熙元年)写下《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赠予范开。此时辛弃疾正在带湖闲居,得知范开将游建康,而建康又是抗金前线,词人感慨万千,席间写下这首作品赠予弟子。
词中提到离别是人世间最寻常不过却又令人无可奈何之事,但只要内心情感真挚,即便在千里之外,也感觉近在咫尺。建康位于长江边上,属于抗金前线,辛弃疾曾多次登上建康的赏心亭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现得知友人即将前往建康游览,又勾起词人心中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愁思。
辛弃疾曾多次送别范开且为其写词,而范开也曾在《稼轩词序》中赞美辛弃疾的人品与才华,可见两人并非只是恩师与门生的关系,更是惺惺相惜的友人关系。标题中的“秋试”指的是秋季举办的考试,也称为“乡试”与“秋闱”,在农历八月举行,地点是南、北京府。
秋试的放榜之日在农历九月中旬到下旬之间,正值桂花开放、飘香万里的季节,因此也称为“桂榜”。中举者可成为“桂榜题名”,等到来年春天便可在京城的贡院参加会试。会试由礼部举办,又称为“春闱”,考中者便成为了“贡士”。辛弃疾与门人范开感情深厚,时值范开参与乡试,辛弃疾自然对其充满期待,寄予厚望,故写下此词用以鼓舞与勉励弟子。
二、五大典故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全词五十五个字,前后阙各有三平韵,一韵到底。全词如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整首词言简意赅,虽是送别词,却不像寻常送别词那般写离情别绪,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更多的是对友人热情的鼓励以及美好的祝愿。这首词在意象的使用上也颇具辛弃疾豪迈的风格与特点,接连使用了大鹏、丹凤、北海、朝阳等豪迈且富有生气的意象,暗喻考生仕途顺利、前途光明。
词的上阙点明时节与环境,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范开参与秋试的情景以及来年参与会试的结果。词的下阙以虚喻实,写友人范开携书剑登程的场景,想象范开顺利通过两场考试的轻松愉快之感,表达对范开的美好祝愿。不过,全词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接连用了五处典故。
其一,“春蚕食叶”出自欧阳修诗“下笔春蚕食叶声”,用春季里蚕啃食桑叶的声音来比喻考场中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用声音来衬托考试的紧张氛围。其二,“禹门”出自鲤跃龙门的典故,龙门又称“津门”,相传黄河的鲤鱼只要跳过龙门,便会幻化成龙。
此典用以比喻经过多年努力后,梦想终于成真,同时也寓意考生一举夺魁,考中进士。由此可知辛弃疾对友人的实力充满信心并寄予厚望。其三,“月殿先收桂子香”出自《晋书·郤诜传》,郤诜以月宫中的桂枝与昆山上的宝玉自喻。后来,“蟾宫折桂”被用来比喻一举夺魁。
其四,“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之鱼化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寓意考生也能如同大鹏展翅般在空中翱翔,考到自己满意的成绩。其五,“凤朝阳”出自《诗经·大雅》,“丹凤朝阳”乃是一种吉兆,寓意周王身边贤臣云集。辛弃疾以此来想象友人将来定为成为帝王的左膀右臂、朝中的贤臣重臣。
结语:
用典之余,辛弃疾又写“又携书剑路茫茫”,告诫弟子以及天下考生考试通过并不代表人生已然成功,只有带着满腹学识、一身武艺闯荡尘世,才能走向真正的辉煌。尽管辛弃疾本人因仕途失意而赋闲在家四年,但他不曾打击弟子的自信心,而是勉励其定要金榜题名,可见其心胸之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