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是一首清新自然、耐人寻味的佳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特定环境中行人的思绪和愿望。关于这首诗,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几个有趣的“诗话”。
相传清人纪晓岚觉得《清明》诗语言提炼不够,便把每句开头两字删去,压成五绝云: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古人亦有将它改为六言诗者。云:
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还有人将它改成三言诗云:清明节,雨纷纷。路上行,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谁优谁劣,自有人评说。据说,有人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剧,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较诗更富有直观形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增减一字,而成一剧,足见民间艺人用心之良苦了。又传,古时候有人请名书法家,在他的白纸扇面题了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题诗者未加断句,持扇者不解其意,把它念成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念,反倒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明末时,有个姓李的地方官,眼看明朝将要覆亡 ,欲降清。这事被他的侄子李文固察觉。李文固是个有骨气的文人,在一次酒席上,举杯向叔父劝酒时,念了句诗:“清明时节予分分”。他叔父听后纠正说:“错了,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李文固正色道:“不,‘清’和‘明’要予(雨)分分(纷)。叔叔,我们要尽忠(盅)啊!”说罢引颈尽盅。这一番语意双关的话,说得他叔叔满脸羞愧。李文固借误读《清明》诗,巧妙地劝说他叔叔要分清“清”“明”敌我,保持对明王朝忠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清代顺治年间,有一年春夏之际,战祸临近,城镇百姓纷纷逃往乡下避难。一些私塾先生因此闲得发慌,有人模仿杜牧这首七绝,写了一首打油诗:
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
因为战乱,百姓人心惶惶,纷纷外逃,乱作一团,蒙馆自行解体。塾师们一个个慌了手脚,他们借问东家去了哪里,馆童便指向那遥远的乡村。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诙谐幽默,读来颇觉好笑。
写至此处,不由想起一副民间酒铺对联:“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亦饶有风趣,也算是《清明》诗的又一佳话吧。(雷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