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文言文翻译(破釜沉舟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精读篇目

难度评级:★★☆

是否熟读:★★☆

以上评级仅供参考。工具书推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第五版)

正 文

项羽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项羽本纪》

巨鹿之战(《中国历史地图集》)

背景简述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当皇帝的第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在今天安徽省宿县境内)发动了反秦起义,各地反秦力量纷纷响应,秦王朝的崩溃由此开始。

当时,居住在吴中的项梁、项羽叔侄闻风而动,在吴中起兵,以楚为号,“得精兵八千人”,参加到反抗秦朝的战争中。项家叔侄以“八千精兵”为班底,组成了反秦势力中最有战斗力的集团之一。

秦朝派出军队镇压各地起义军。当时的秦军实力依然强劲,秦的将军章邯、王离等都精通战术,作战经验丰富,他们先后击败了陈胜、吴广的部队,又在巨鹿一带把赵军(是反秦诸侯中的一支,使用战国时赵国的名号,因此称赵军)包围起来。情况万分紧急。赵军向各地起义军(诸侯)告急求救。而此时,项梁已经被章邯的军队击败而战死,项羽取代叔父成为指挥官。项羽决心率军援救赵国,经过巨鹿激战,项羽最终击败秦军而解赵围。

本文记录了项羽在巨鹿大战秦军的精彩事迹。一战成名,项羽从此成为各地反秦诸侯的领导者(上将军)。

人名和地名

当阳君、蒲将军:当时归项羽指挥的两位将军。

巨鹿(钜鹿):地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平乡。项羽击破秦军的这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巨鹿,因此历史上也称这场战役为“巨鹿之战”。

陈余:秦末起义军的领袖之一,曾跟随陈胜,此时是赵的将军。

王离:秦军的将领。

字词句

派遣。

将卒 带兵。将:这里是动词,带兵;卒:士兵。

救巨鹿 不是救巨鹿这个地方,而是援救被围困在巨鹿的赵军。文言文表达简约,在意思清楚的情况下,常常写省略语句(这是今天的眼光。古人习惯这样写,并不觉得是省略)。

战少利 少(shǎo):稍微,略微,有一些。战少利:战斗取得了一些小胜利。

再一次。

请兵 请求增兵。

全部。

沉船 渡过河后把船击沉(古文中出现的“河”一般情况下就是指黄河。)

破釜甑(fǔ zèng) 打碎炊具。釜:锅;甑:蒸饭用的陶罐、瓦罐之类。

持三日粮 随身带着仅够几天吃的口粮,意在速战速决。持:持有。

以示士卒必死 示:显示。用上述这些行动向士兵传达决战而必胜的信念,是一种战前激励措施。

项羽的战前总动员无疑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成语“破釜沉舟”由此而来。后世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做某件事必求成功的决心:一往无前,不给自己留后路。

遭遇,遇见。这里是与秦军接战的意思。

九战 多次战斗。

甬道 古代战时修筑,用于运送辎重、给养等的通道,两旁有防御工事。项羽军破坏了秦军的甬道,意味着战斗取得决定性胜利。

(guàn)诸侯 冠:居于首位的。冠军,即某人的军功最高;在古代,这个词有时候也用作官名。今天我们用“冠军”一词来指体育比赛的第一名。

十余壁 壁:墙壁,这里指军队作战时临时修筑的墙垒工事。

纵兵 纵:发。纵兵,即发兵,出战。

这句话说,诸侯虽然参与救援赵军,却都躲在自己的工事里不敢派兵出战。

从壁上观 登上墙头,观看楚兵与秦兵作战。

让别人出力担风险,自己却选择袖手旁观,这是一种投机取巧。成语“作壁上观”由此而来。

一以当十 今天我们习惯写作“以一当十”,意思是一样的。

(zhuì) 害怕,恐惧。(成语:惴惴不安)

属焉 属,归属,隶属。焉,这里有代词的作用,指项羽。属焉,就是“属于他”。(“焉”字的用法很简单,但意思的解释却有些混乱。这里的“焉”通常会理解为兼词:兼有“于之”两个词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就可以了,没必要深究。)

经过巨鹿一战,项羽率领的楚军取得巨大成功,项羽因此成为诸侯的上将军(古代常指最高级别的将军)。原来与他“平级”的其他反秦将领,现在,至少在名义上,都成为了他的下级军官。

这是清朝人丁善长绘制的项羽肖像

说明和备考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较长,在大致不影响通畅的原则下,我做了一些字句上的删减处理,以减轻孩子阅读的压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原文来读。

“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原句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项羽本纪》),多了一个“下”字,不好理解。有学者认为这个字可能是古籍传写过程中抄错而多出来的字。为了不影响理解,我这里直接把它删掉了。


《史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都非常精彩。这段故事写巨鹿之战,语言简明流畅,叙事清晰,脉络分明,生动逼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作品。

在记叙上,作者善于梳理事件发生的逻辑和顺序,记叙和描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语言上,作者善于根据剧情的发展变化来控制语句的节奏,交错运用长短句,用词精确、洗练而生动,既把复杂的战争事件交代得一清二楚,又极富画面感和氛围感。

作者还采用了变换视角的叙述手段。第二段中,通过壁上观战的诸侯将领的视角来展示楚兵英勇作战的情景:“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电影般生动鲜活的情景再现,让读者产生一种历历在目的直观感受。

司马迁的文章收到历代文人的推崇,是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杰作。熟悉字词以后,可以反复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体会其在叙述和描写上的精妙之处。这样做,欣赏之外,功利地看,也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待续)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