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苦着你的苦,乐着你的乐,甘苦相依,欢乐与共,这世上如果除了父母亲人,还有一个如此这般的朋友,那你一定就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了。
应该说,唐朝诗人魏万就是此中最幸运的人之一,因为,在他的人生中,也有过这样一个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老朋友。
虽然我们无从知道,现实生活中李颀与魏万的关系到底有多铁,但从李颀送给魏万的一首送别诗中,我们不仅读到了关切和劝勉,还有谆谆教诲之意和殷殷期盼之情。
此生有友如此,夫复何求呢,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李颀的这首情意深长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唐 李颀《送魏万之京》
赏析:从黄河北岸的王屋山渡水到京城长安,路途本就遥远,何况你出发的前一夜,微霜初降,时节已经提前进入了深秋。
清晨送别时,听到你高唱的离别之歌,作为老朋友的我心中实在是割舍不下,离愁别绪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想到你形单影只的孤独旅程,不免平添了几许忧愁和感伤,与故乡远隔千山万水,异乡的游子最怕听到鸿雁哀鸣,那真是令人断肠的声音。
清秋九月,函谷关和潼关的寒意尤其深重,西风飒飒,草木摇落,目光所及,处处都是萧杀的凄凉景象。
过了潼关,离京城就愈来愈近了,你会发现,深秋的傍晚时分,城中的捣衣声清晰可闻。
历尽千辛万苦,到了长安后可千万不要贪图安逸享乐,把大好的光阴白白荒废了。
繁华热闹的长安城不是行乐的场所,你要趁着年华正好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才不会辜负这一路的艰难跋涉。
感悟:这是一首情谊深厚的送别诗,送别的作者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一般,向远行的晚辈发出谆谆教诲,以及殷殷的嘱托之情。
身虽未动,心却早已随着远行人踏上了山高水长的征程,其牵挂之深,爱意之浓,可见一斑。
其实,二人并没有血缘上的亲情,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是李颀的忘年交,说起来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只因仰慕李白才名,就从王屋山一路追寻到广陵,只为见偶像一面,竟然从北到南辗转了三千多公里。
魏万这股执着的劲头的确令人感动,确认过眼神,是李白的小迷弟无疑了。因为,当事人李白不仅被感动了,还把自己的诗文托付与他编辑成集,末了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赠与他。
彼时,魏万本是王屋山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隐居文人,因为有了李白的加持,也渐渐有了些许声名,但您可千万别误会,与魏万交往,李颀可不是看中李白所给予他的光环。
相反,魏万能有李颀这个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的进士朋友,那可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这个盛唐时代的诗人以边塞诗和音乐诗著称于世,尤其擅长五、七言歌行体,且诗名颇高,和同时代的王维、高适、王昌龄等均有诗作往来。
李颀这个人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交友广泛,进士及第后,一直在新乡县尉任上,久不得升迁,之后旷达的他就辞官过起了归隐生活,在未出仕。
隐居颍阳期间,李颀常去洛阳走动,而魏万居王屋山,二人的相识相交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许是性情相投,总之二人的感情极其深厚,而此诗就是写于那个时候。
魏万要远赴京城,李颀为其饯行,山高水长,旅途艰难,对于这个小朋友的前途,李颀既有担心又有期望。
作为前辈,依依不舍是有的,感同身受亦是有的,所以,他以过来人的经验反复叮嘱好友切不可重蹈自己当年的老路。
原本出身富贵的李颀,只因少年时结交了纨绔子弟,以至于让自己倾财破产落得了个一无所有。
如若不是他后来幡然醒悟,隐居苦读,10年中了进士,现在的自己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所以,李颀对向往繁华帝都的魏万也是充满了担忧之心,只怕他年少不能自持。
一个人如若沉迷于灯红酒绿耽于安逸享乐,而忘了自己的初心,就会一无所获,虚度了光阴,终至老大无成,则悔之晚矣。
因为,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谁的人生路会永远顺风顺水,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让你在不知不觉间就脱离了既定的轨道。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这一路时时有人警醒和引导,就会少走许多的弯路,也不至于浪费大好的时光,那还何来悔恨一说呢,所以说,魏万有李颀这个忘年交是何其的幸运。
写在后面:
微霜落,秋萧索,在这个寂寥冷落的深秋时节,魏万和李颀这对忘年交好友依依惜别,远行的人自是踌躇满志,而送行的人却是满满的担心和牵挂。
路途之苦,羁旅之愁,对云山,听雁鸣,这点点滴滴的乡愁,作者是如此的感同身受,只愿好友一路顺遂,早日到达京城。
但是,黯然神伤之际,作者不忘千叮咛万嘱咐,好时光莫荒废,抓紧成就一番事业,不要在帝都的繁华中迷失了自我。
这份语重心长,这份情深义重,如若不是肝胆相照的挚友,又有谁有如此掏心掏肺呢。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此生,魏万得李颀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忘年交老友,的确值了……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