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赏析)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么是不是熟悉的诗词就不存在值得挖掘的问题呢?
好像不是。
就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吧,里面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好玩的问题:
这首词里究竟有几个典故?
——五个?六个?
辛弃疾像
为了便于查找,先把原文放这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数数吧。
首先,大多数人认为其中有五个典故。
即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典),②“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典),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典),④“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典),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典)。
不过,还有认为有六个典故的,因为在用刘义隆典(即③)时,还包含了霍去病“封狼居胥”一个典故——这不就是六个典故了吗?
那么,该怎么解释?
有人认为这是“典中典”,又称叠引。即为说明一个观点或一个事实而引用多个典故。
意思也即,用“封狼居胥”典,意在表明刘义隆想起兵北伐,建立霍去病那样的功业这一“事实”,它是统一在刘义隆北伐这一“大”典故中的,处于附属地位,因而算作一个典故。
另一种解释可能更有说服力一点,更支持“五个典故”。
语文版语文教材引用了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对“封狼居胥”的注解,这样:
登狼胥山举行祭祀仪式,向上天报告军功。宋文帝的大将王玄谟鼓动文帝北伐,文帝很兴奋地说:听了王玄谟的计策,“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这个注解一是只解释“封狼居胥”的意思,而刻意回避了“封狼居胥”的原始出处。
二是指明刘义隆本来就说过这样的话——“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出自 《宋书》卷七六《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这也就是说,辛弃疾在用刘义隆事时,应是读过《王玄谟传》的,他是在“整个”用元嘉北伐这一典故。
霍去病雕像
讲到这里,结论还不明确。下面说说悦华“和稀泥”的看法。
第一,我们可以改变下这一问题的问法。
可以这样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整体上用了几个典故?
用上“在整体上”不就是五个典故了吗?
第二,我们也可以调整一下原问题的答法。
可以这样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涉及五个典故,六个人物。
这样算“完美”吧?
北固楼
附带还有两个让人上头的问题,诸位同好帮忙解答一下:
①“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的是一个场景,南方的人们在在拓跋焘祠祭祀礼拜。这个佛狸祠算是和北固亭一样的实景吧?北固亭不算用典,那佛狸祠凭什么算用典?
②“烽火扬州路”是“四十三年前”的事了,也很“故”了,那它算不算用典呢?
谢谢,别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