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夏本纪原文及翻译(史记夏本纪主要内容)
夏本纪主要是讲述了大禹的功绩,耳熟能详的有大禹治水、大禹分天下为九州等,大禹历山川大河,宣扬舜的“王化”,确立税收、进贡的准则等,使天下归治。
划九州为:冀州、沇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划五服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今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个人认为划五服意义更大,确定了行政区划,以及各个区划的税收、所居住人口的类型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大禹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天子集权,或者说中央集权,以自己的能力、个人魅力(仿佛也是个人英雄主义):“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天下人只知禹而不知舜,为大禹成为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天子集权也为禹后夏启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奠定基础。
禹退位后禅让给益,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自黄帝始禅让所找之人都是从天下选出的贤者,在成为天子前就大名于天下。而这个益就史记描述而言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进而导致“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这个原因就很值得玩味了,只说了跟着辅佐禹的日子太短,天下人不认可。这就展示了其实在大禹时期,或者说大禹晚期,家天下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当然这跟启本身争气,很“贤”也有关系。
我不得不恶意的揣测,大禹是不是也跟后来的宋祖差不多,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在布局,要把天下变成自己家的天下(也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划分已非常明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有明显区分,统治者特权明显),从而极力培养自己的儿子,使其显于天下,而在禅让时,禅让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利用自己的余茵与自己儿子本身显于天下从而自公天下转为家天下。然后以此为过度,待儿子启后进一步加强集权,从而确立父死子继的传承方式。启继位及以后天下的情况也说明自启始已经进入了家天下,一为,启继位后,有扈氏不服,启起兵讨伐,灭了有扈氏,从而“天下咸朝”,不得不说这是转化为家天下后一次标致性的行动,对天下各封地秀了把肌肉,不服就弄死你们,如果是先前五帝时,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存在,同时也足以说明当时的中央集权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二为,启之后的夏朝居天子者基本没有贤者存在,不靠谱的倒是非常多,从而至夏桀而亡。
在史记-夏本纪的末尾有一段,个人觉得也很有意思说:孔甲在位时,“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大致意思是说天上降下来两条龙,一公一母,孔甲不会养,当时的豢龙氏(会养龙的人)已经衰败,失去了传承。这时有个人叫刘累说自己曾经跟豢龙氏学过养龙,于是孔甲就让他养龙,后来母龙死了,刘累就烹后吃了。都说十二生肖十一个都是真实存在的动物,难道古人会单独找一个叫龙的虚拟生物也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无论“豢龙氏”还是“天降龙二”,说明龙这种生物真的可能存在,只不过可能并非后来人类想象臆造过的,或者神化过的龙。
夏在位帝(后):禹-启-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