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翻译及赏析(游沙湖概括主要内容)
苏轼,可谓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葩,虽不能一口断定说是后无来者,但是前无古人却是毋容置疑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对其所能涉足的艺术领域他都达到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艺术高度!
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七人人并称,身列“唐宋八大家”!
书法,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绘画,擅长画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苏轼用他的高超才华和艺术成就,完美的诠释了“艺术在最高的境界是相通的,是可以举一反三,相互成就的”道理。
这种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只可仰望,难以超越。
下面我就来给大解析他的一篇绝妙小品——《游沙湖》,如有唐突不妥穿凿附会之处,还望见谅,付之一笑可矣!
《游沙湖》很短,我在这里录入全文,是为了读者理解和阅读的方便,当不会有凑字数之嫌。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全文不足200字,却错落有致,文意跌宕,耐人寻味,有尺幅千里之妙。
妙处一:打破游记定格,气息鲜活。
中国古代的游记散文,大都以游踪为线索,或移步换景,或定点观景,触景而情理生,融情而景鲜活,体现出景情理的融合。在 “记游”的基础上加以生发——即先写游(景),后写感(情或理),此之谓游记散文的定格。
而苏轼的游沙湖则先叙事记人,再记游抒情,可谓是别开生面,打破常规的写法了。
那么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我们根据文章的记述,先来理顺苏轼游沙湖的一系列行踪,大致就可以明白其中的一个缘由。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顺序和线索:买田——相田——生病——求疗——得遇“异人”——疾愈——同游清泉寺——看到西流兰溪——有感而发作《浣溪沙》——剧饮而归。
这样徐徐道来行踪情况,环环相扣,陈陈相因,生活气息是扑面而来,活脱脱的一幅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图!无矫揉造作添枝加叶之情事,有浓郁生活气息摇曳之状态,可谓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显得极其真实自然,毫无生活的违和感。
有很多传世的文章,妙则妙矣,却往往难掩人工斧凿的痕迹,这固然由于缘情写文、艺术高于生活的需要,很难避免。但为此而缺少了“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的自然,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就拿苏东坡散文的代表作《前赤壁赋》来说吧,文章后半部的议论确实精彩,但是却和生活实际不相符的,面对“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赤壁美景,哪里容许你大煞风景地在此喋喋不休地长篇大论呢!
但是没得办法,这是在写文章,为了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感,所以在生活和艺术之间,生活退让给了艺术,才得以让苏轼把心中的所想所思汩汩而出,一吐为快。只是成就了千古文章《赤壁赋》,可惜了赤壁美景沦为了背景!
《游沙湖》则没有了长篇大论的缺陷,而是摇曳清姿任天然地自然抒写,虽然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远无法与《赤壁赋》相提并论,但是在自然鲜活方面却自有风姿。
妙处二:虚虚实实,情感鲜活。
《游沙湖》全文,全文写有的共有两行,四十三个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是及其简略。
叙事写人写词借以抒发情感的句子则占了绝大篇幅!
这样看来,似乎感觉全文虽以“游”命名之,有点名不副实, 似乎“游”变成了外在的借口与形式,不是重点,是次要的,通过“记人”“抒情”来抒发作者被贬黄州之后复杂的情感才是文章的中心!
但是仔细琢磨回味后却发现此种感觉颇有不当之处,难以体现苏东坡此文苦心孤诣的匠心所在。
笔者发现,无论是记游,还是叙事、写人、写诗,无一处为闲笔,其中都寄寓了作者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只是碍于被贬的身份和处境,难以直白地述说,只有虚虚实实地用不言之言的曲笔来委婉含蓄地表达罢了!
笔者试着就苏轼行文的顺序来进行一番剖析,借用《诗经》上的一句话,“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斧正。
1、 开头叙事:“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短短三句话,写了三件事:买田,相田,得疾。
看似自然的事件却很是耐人寻味。
“买田”——其实是向外界宣示“我苏东坡在黄州‘求田问舍’了,准备终老此间,不准备东山再起了,那些对我还抱有猜疑顾虑的人们可以放宽心睡大觉了”!
“相田,得疾”却又使得情感再起波澜——暗示了这种“求田问舍”的事情还是违背了苏东坡初心和人生理想的,使之患病,实际上得的是心病。
从这三件事中,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隐约可以读到苏轼想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情感与心有不甘难以释怀的情感相交织的情况。
2、接着写人:“异人”庞安常和我
在苏东坡的眼里,庞安常有三异:聋,颖悟绝人深了人意,善医。
三者结合在一起恰恰形成了治疗苏东坡心病的良医:耳聋,可以不听别人的风言风语;以眼为耳,颖悟绝人深了人意,可以通过阅读自己的文字来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
心病还需心药医!
苏东坡恰恰是需要这样的一个知音医者来给自己治疗心病——“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也。
不仅如此,苏轼还借此暗中讽刺了哪些耳不聋眼不花的所谓“健全”人士:你们连一个聋哑的庞安常都不如啊!为什么就不能通过我的文章来“深了吾义”,真正了解我呢?
深沉的孤独寂寞寄寓在简短的记人之中不禁让人嘘唏感慨!
所以“皆一时异人也”得自嘲之语就寓意颇深,意在言外了。
3、记游写词
记游的文字曰:“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我们不难看出苏东坡此次游沙湖的中心是清泉寺,有两处景点:一曰洗笔泉,二曰兰溪。
兰溪暂且放下一边不提,因为下面我们还要重点剖析,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清泉寺”“洗笔泉”,把这两个名字与苏东坡的遭遇相结合,仔细品味,是不是捉摸出别样的味道?
清泉寺,以泉命名,泉水可以是清澈的,清泉寺也可以是不染红尘污秽的,可是世道乾坤是不是如清泉寺的名字一样是清朗的呢?
洗笔泉,王羲之用泉水洗的是笔上的墨水,我苏东坡是不是也要改弦更张,把自己的笔洗一洗,不再写出令自己身陷囹圄的“笔墨”了呢?
看似一笔带过的两个名字却寄寓了苏东坡内心复杂丰富的情感!
只是以苏东坡此时的处境难以言说,是不言而喻,但不代表没有难以言表的情感摇荡在其中!实者虚之,文笔之妙处就看读者能否领悟和体会其中的味道了!
下面我们顺着文章的写作顺序把目光聚焦在“兰溪”和《浣溪沙》的词作上。
“兰溪”,顾名思义,应该是岸边栽满兰花的一条小河,闻其名而嗅其芳。
《浣溪沙》词中前半部分写景叙事也可以印证之:短短的兰芽浸在清澈的溪水里,松树中间一条沙路洁净无泥,潇潇暮雨中,隐约可以听到子规的啼叫。
高洁的兰花,高挺的松树,一条干净无泥的小路,暮雨中哀啼的子规,其中的暗示寄寓之意就不用作者在此饶舌了,读者自可品味出其中三味。
在外人看来,作者就应该顺势而下,借此大做文章,在《浣溪沙》的下阙来高歌自己高洁的品格和节操。
但是苏东坡却别开生面,弃兰溪之名而取其走势,由兰溪的水流走向触景生情,豁然开朗,领悟到别样的人生境界,那就是《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的下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读罢此词,旷达乐观的情感是力透纸背、跃然纸上!而之前低沉压抑的情感也为之一扬!其中蕴含着的“东山再起,东坡归来”的情感自是不言而喻!
此时,我们眼前会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苏东坡形象?
打不死的小强?
高喊着“我一定会回来的”灰太狼?
或许三者之间在褒贬的色彩性方面会大不相同,但是不服输的生命韧劲却一以贯之!
4、剧饮而归的结笔
“剧饮”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写出了从郁闷压抑的阴霾走出,心胸变得旷达乐观起来而畅汗淋漓痛饮美酒的一种人生释放。
这与赤壁赋最后的结尾“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放浪形骸有异曲同工之妙,形象性方面或许有些逊色,但含蓄蕴藉处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人,尤其是古代的文人,遇到快乐和忧愁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喝酒来宣泄情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达意岂暇愁,且饮美酒酣高楼”是快意时的畅酣痛饮;“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来换美酒”是失意时的借酒浇愁。
《游沙湖》里的“剧饮而归”正是其中的一种体现,深深地打上了文人宣泄情感的烙印不可不谓典型!
鲜活丰富的情感,隐藏在虚虚实实的字里行间,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由此看来,《游沙湖》被选入了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推荐作品中,与刘基的《苦斋记》并列,当是实至名归。
编辑的另眼相看,慧眼识珠也是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