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宋代文坛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其名字也是经常和扇子联系在一起的。他不仅记扇、咏扇,而且还能书扇、画扇。
苏东坡原本就是书画名家,书法擅长行、楷,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擅长竹、石,尤喜作枯木、怪石。时人看重他的书画,扇子上的作品,自然也是抢手之作。
《桃源手听》中就曾记载了他在杭州任职时,书画扇子而了却一桩债务纠纷的轶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旱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举笔随意作行、草及枯木、怪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熙宁间苏东坡曾通判杭州,15年后的元祐(1086—1094年)间,他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政绩还不错,苏堤就是那时修筑的。之所以叫“苏堤”,就是人们仰其功德,自然而然叫起来的。他的“画扇结案”一事,比起修筑苏堤来,显然算不得什么功德大事,其蕴涵却是丰富得很。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是苏东坡从京城到杭州做通判的第二年。某一天,苏东坡鹤巾青衫,喜气洋洋,在官邸后花园内招待从汴京前来看望他的几个学生和诗友,准备饮酒赏菊。这小园是苏东坡来杭州后亲手布置的:远处山石参差,近前小亭翼然,一泓清流环绕竹林,十分秀丽。
日上三竿,所有骚人墨客接踵而至,一番寒暄甩文论艺,好不热闹。
就在大家吟诗作赋兴趣正浓之际,突然从前面传来一阵鼓声,紧接着,老家人一溜小跑来到小园:“大人,外面有人击鼓告状,请大人即刻开堂审案。”
东坡来到堂前,发现走得匆忙,写诗的墨笔还在手中,不禁摇头苦笑。他往堂下一看,众役、差人早就侍立两旁,再细看去,他们一个个挤眉弄眼,掩口而笑。东坡不觉十分诧异,忙整理衣冠,正襟危坐,这时才发现自己身上还穿着青色长衫,忙起身转到后堂,更换官服,这才重新上堂。随着差人威严的吆喝声,告状人被带上堂来。
告状人叫吴小乙,在杭州城内开着一家小店,以卖绸绢为生。只见他穿孝服,双手颤巍巍地呈上状纸,告他的邻居张二赖账不还。
东坡接过状子,看了一遍,立即吩咐差人传张二上堂,当面对质。
一会儿,张二被带上来了,他面黄肌瘦,衣衫褴楼,时值秋天,身上只穿一件缀满补丁的粗布单衫。苏东坡见他进来,先问吴小乙:“你告张二赖账不还,借钱多少?何时借的?细细讲来。”
吴小乙连忙回答:“禀告大人,去年冬天,他到小人店铺,租我十丈白绢,合价二万,说好半年还清,到现在已近一年,分文未付,小人几次讨账,他却一再推托不还。望大人明断。”
东坡听罢,大声问道:“张二,吴小乙告你赖账不还,可是实情?”
张二瞅一眼吴小乙,低声回答:“吴掌柜所说,均是实情,小人确是借他两万大钱未还。”
东坡听罢,惊堂木一拍,正言道:“你既欠人家钱款,就该早还,何故拖延至今?”
张二吓得浑身发抖,说话也结巴起来:“大…大人,小的世居西湖岸边,祖传三代,制扇为业。我买他的白绢,本是制作扇子用的。我们交往已有四五年了,过去一直守信用,按期还钱,谁知今年做的扇子,一直卖不出去,一家人糊口都难,哪里有钱还债。”说罢,泪如泉涌。
听罢张二说后,苏东坡冷眼旁观,见张二衣衫破旧,言谈举动,厚道老实,不是市侩尖滑之人,心中十分同情。他暗自思忖:借账还账,古今通理,可眼前这张二做扇子赔了本,无力还账。已是十分可怜,不能再去逼他。可这案如何了结?心中十分作难。
半响,苏东坡才转脸对吴小乙道:“张二扇子卖不出去,无钱还你,并非故意赖帐。你再宽容几日,待他有钱再还不迟。”一听这话,吴小乙急了,忙说:“大人,小人和张二相处多年,这次讨债也是万般无奈啊。”
接着他讲了年前老父去世,出殡时花钱过多,店铺亏空,快要关门之事。东坡听了,无话可说。一个店铺倒闭,凭理要账;一个一贫如洗,无钱还债。他好一阵没吭声,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两旁的差人都很奇怪:平时办案干干脆脆的苏老爷今日为何优柔寡断起来?
而这时,东坡想的却是:怎样帮他两人度过难关,了结这场官司?
只见他双目微闭,习惯地捻着胡子苦思苦想起来。这时,突然他看见桌上那支从后院带来的墨笔,眼睛一亮,顿时有了主意。他一边吩咐大家到堂下等候,一边命随从速去家中取扇子20把。听东坡这样吩咐,大家十分奇怪。东坡也不解释,等扇子拿来,便带着扇子回到小园。
小园里的宾客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一见主人来了,几个好奇的客人就急切地打问发生什么事了。苏东坡将情况叙述一番,然后拱手道:“此案到现在还悬而未决,此事还得有劳各位帮忙。”说着把带来的扇子分发给大家,请宾客各自在扇上题诗作画。
他先挥笔在扇上画了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并把自己吟出的那首诗题在上面。客人们开始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才恍然大悟,纷纷动手,把自己的诗词写在扇面上。
苏东坡谢过大家,回到堂前,把扇子交给张二,要他即刻上街去卖。
一会儿功夫,张二乐颠颠地跑了回来,说二十把扇子已被抢购一空,每柄卖大钱一千,正好二万。苏东坡把钱全部交给了张二,叫他还清吴小乙的借债。张二和吴小乙忙叩头谢恩,两人和好如初,相随回家去了。
一件案子就这样被苏东坡轻轻了结。不久,这一故事不胫而走,在杭州城里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