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有个商人就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地理构想: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五十公里宽的口子,让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进入到青藏高原上,那么青藏高原就成了鱼米之乡。
这个想法很大胆,打破了以往的思维,不过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且不说工程量巨大,而且效果也不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就是一道口子,暖湿气流也没有将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
后来,这个想法还被电影《不见不散》拿来调侃,作为笑料。后来这个想法引发了一系列不靠谱的地理构想,什么将印度洋暖湿气流引入新疆,什么将渤海水引入新疆,还有什么红旗河,天河工程等。
现代的人有这个想法要么是为了制造噱头,吸引眼球,要么是地理课上打瞌睡水平不过关,要么就是胡思乱想了。这样的地理构想不仅今人有,古人也有。
北宋宰相王安石:抽干梁山泊的水。
王安石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面貌,改变宋朝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大刀阔斧地推出了变法。
诸多变法中就有农田水利法,在当时大搞兴修水利,治理河道的工程。整个宋朝也兴起了一股谈水利的风气。
当时有人给王安石就献策,将八百里梁山泊的水排干,可以得到万顷良田。王安石听了很高兴啊,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么朝廷就可以增加很多税收,而百姓也可以得到实惠。
计划很美,现实很残酷。王安石想了一会儿,提出了一个问题,梁山泊排出来的水应该放在哪里?当时王安石的朋友刘贡父也在一旁坐着。
刘贡父是王安石的好朋友,此人为人正直,有话直说,别人有错就当面提出来,背后从不说人坏话。王安石当政后,很多人都溜须拍马,而刘贡父却直言王安石的过错,令王安石也不得不敬佩。
《道山清话》:“刘贡父平生不议人长短,人有不韪,必当面折之,虽介甫用事,诸公承顺不及,惟贡父屡当面攻之,然退与人言,未尝出一语,人皆服其长者,虽介甫亦敬服之”。
北宋时期,梁山泊水域面积大,横跨东平、台前、梁山、汶上四县,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当然号称号称八百里水泊梁山。排干梁山泊在当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刘贡父当然知道这件事不靠谱,王安石不过他没有直接反驳王安石。而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说:这件事不难,在梁山泊旁边再挖一个梁山泊出来,就可以容纳排出的水了。
王安石何等人物,从刘贡父调侃的话语中就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再理会这件事了。当然也有人记载说是太湖,就不再细说了。
《尧山堂外纪》:王介甫为相,大讲天下水利,有献策曰:“梁山泊决而涸之,可得良田万顷。”介甫喜甚,沉思曰:“然安得所贮许水乎?”刘贡父在坐中曰:“此甚不难。自其旁别穿一梁山泊,则足以贮此水矣。”介甫大笑而止。宋代张耒《明道杂志》:“王荆公为相,大讲天下水利。时至有愿干太湖,云可得良田数万顷。人皆笑之。荆公因与客话及之,时刘贡父学士在坐,遽对曰:此易为也。荆公曰:何也?贡父曰:但旁别开一太湖纳水则成矣。公大笑。”
元世祖忽必烈:黄河通航青藏地区。
元朝是我国古代疆域最为辽阔的王朝,其首次将青藏,云贵,蒙古等地纳入版图。不过由于疆域辽阔,交通落后,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极不方便。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就想通过黄河通航吐蕃。他认为黄河经过中原,从夏朝大禹治水开始,才知道是从积石山出来的,汉朝唐朝都没能探析其源头。
现在成了元朝的天下,他想找到黄河的源头所在,然后营建一座城池,让青藏的商人进行互市,规划航道,然后物品进贡都可以经过水路到达京师,这是从古至今没有的事情,他现在做了,也为后人带来巨大的好处。
忽必烈:“黄河之入中国,夏后氏导之,知自积石矣,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营一城,俾番贾互市,规置航传,凡物贡水行达京师,古无有也。朕为之,以永后来无穷利益。”
忽必烈想好了就开始行动,他派遣了大臣蒲察都实、阔阔出等人,让他们持金虎符,作为招讨使,前去寻找河源,以便规划航道。
蒲察都实从积石山开始沿着黄河一路逆流而上,最后他们认定黄河源头是位于扎陵湖西面的星宿海一带,那里泉水有白余处,荒无人烟,从高山上往下看,如同天水灿烂的群星。
《河源志》: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
蒲察都实等人将一路所见绘成图,带回京城,向忽必烈报告。忽必烈非常高兴,觉得自己通航青藏的想法可以实现。于是命令工匠造船六十艘,作为出航河源的工具。
不过这个想法不切实际,黄河上游都是大峡谷,通航的河道很少,下游都是地上河。所以忽必烈希望利用黄河通航青藏的想法落空了。
虽然忽必烈的想法落空了,不过这是历史第一次探寻黄河源头的事情,其将黄河源头追溯到星宿海,在那个年代也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