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以后,秦昭襄王看到赵国没什么国力,就想再次攻打赵国,从而加快东进的速度。当他准备重新启用白起领兵出战时,白起却以时机不合适胜算不大推脱了。于是,秦昭襄王命令长平之战初期的大将王龁再次统兵,与赵国的廉颇在邯郸打了一年不分胜负。
虽然赵国在长平一战损失巨大,但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国力也迅速得到恢复,为了尽早结束这场持久战,秦赵双方都想到了寻求外援。于是,两个对手把夹在战场中间的魏韩两国作为争夺对象,最终,有战国四君子之称的赵国国相平原君凭借自己的名声,找到了两个帮手,从而打败了秦国,赢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关于邯郸之战赵国如何打败秦国的细节,今天就不谈了,这里主要说说因为邯郸之战引出了四个成语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哪几个成语典故,又是怎么引出来的?
被称为战国时期的四君子,也有叫四公子的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各自都有一技之长,有的豢养门客,有的纵横天下,有的熟读兵书,在各自国家都有很高的威望。在邯郸之战发生的时候,四君子之一齐国的孟尝君已经不在人世,所以这场战争跟他没有关系,其它三人都参与了进来。
秦赵在邯郸对峙一年多之后,赵王着急要快点结束战争,就派国相平原君联络诸侯抗秦,但魏韩楚各国都以各种理由推脱,其中也与秦国暗中拉拢联盟抗赵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平原君赵胜在门客建议下,去找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帮忙,在动员这些人出马的过程中,引出了以下四个成语典故。
第一个成语典故:毛遂自荐
平原君赵胜先派人给魏国的信陵君送信,告诉他想办法动员魏国出兵,由于赵胜的老婆是信陵君的亲姐姐,所以他的话信陵君还是要听的。信发出后,赵胜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去楚国搬兵的事情上。临走之前,他要在门客中挑选二十位能说会道又能办事的人同行,挑了半天还差一人。
这时,有个毛遂的门客自荐报名,终于凑齐了二十人,队伍就出发了。由于毛遂自己推荐自己,所以后人把这件事总结为毛遂自荐,成了一句人才自我评价的成语。
第二个成语典故:脱颖而出
赵胜对其它十九个门客都比较熟悉,在路上边走边分工,看看见到楚王后要做些什么。轮到毛遂时,赵胜问他来了多久,都会些什么?毛遂不好意思地说,都来三年了。赵胜不无嘲笑地说:我听说有些能耐的人就象麻袋里的锥子,肯定会破洞而出的,而先生到我门下都三年了,我怎么还不认识你呢?什么时候才能看出你的才能呢?
毛遂马上回答说:那是因为君侯你始终没把我这根锥子放进袋子里,我想冒尖也没有机会啊。于是,平原君半信半疑地带着二十个门客来到楚国。
由于毛遂在这次搬兵事件中立下头功,这件事被后人总结成脱颖而出典故,形容一个人的才能在同类型圈子里独树一帜。平原君也没想到,去楚国搬救兵,如果没有毛遂这个人,还真不知道能不能说动楚王出兵。
第三个成语典故:一言九鼎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国,楚考烈王并不待见,任凭赵胜嘴皮子说干,他就是不答应出兵。随行的十九个门客坐在堂下,见大半天的也没个结果,都把希望寄托在毛遂身上,意思很明确,你不是主动要求脱颖而出吗?现在正好有机会,你就上去帮君侯解围吧。
毛遂也知道这帮人看不起他,也不多话,腰佩宝剑就径直来到平原君身边,并询问谈得怎么样了?楚王见突然来了个陌生人,还腰带宝剑,就质问这是谁家的门客。平原君马上告诉他姓甚名谁,一番解释。
楚王本来就不想出兵,见毛遂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冲到前台,他大声喝斥让毛遂退下去。没想到毛遂一步上前,手握宝剑对他说:大王敢这么对我说话,是因为你仗着人多势众,现在你的生命就在我手上,我家主人都对我有礼有节的,你做为一国君王,怎么可以这样不懂礼数呢?紧接着,毛遂又以唇亡齿寒和白起逼楚王迁都的事,数说楚国这次出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见毛遂说得头头是道,楚王连个反驳的理由都没有,又见他手握宝剑站在旁边,不答应怕是过不了关,只好点头同意,派春申君黄歇率领楚兵北上援赵。
平原君一行回到赵国以后,对毛遂的行为大加赞赏,并不无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把毛遂的功劳比作一言九鼎,可见平原君对毛遂评价之高。
第四个成语典故:窃符救赵
平原君回到邯郸以后,原以为魏楚两国答应得好好的,援兵指日可待。没想到中间魏国出了妖娥子,大军走到一半不走了。原来,秦国听说魏赵都派大军帮助赵国,秦昭襄王亲自给魏王写信,如果魏军继续前进,秦国就对魏国不客气了。
因为魏国饱受秦国欺负,魏王害怕了,命令魏军就地待命,实际上他也是想看看情况再说。魏国一停滞不前瞻,楚军也原地扎下了营寨。魏楚两国不着急,平原君可等不起,又差人对小舅子信陵君说,魏王胆小不救,你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你姐姐可还在邯郸城里啊。
信陵君心想,救援吧手里没兵权,不救吧,亲情关系在那,以后还有脸相见吗?于是,他硬着头皮带领自己的三千门客前来援助。可是在半路上他遇到了昔日的门客侯赢,侯赢出主意说,前线打仗,就这三千门客只能杯水车薪,虽然信陵君手无兵权,但可想办法拿到兵符,这样就可名正言顺帮助赵国了。
信陵君想想有理,就琢磨着如何拿到兵符。古时出兵一般都用兵符为号令。这次魏王出兵,也是提防着平原君,他把兵符分为两半,一半在前线主将晋鄙手上,一半在魏王自己手里。魏王有啥命令,就命人带着一半兵符到前线传达旨意,两半兵符相合才能接收命令。按照这个规矩,信陵君必须先拿到魏王的那一半兵符才行。
当信陵君苦思不得其解时,侯赢又出主意说:君侯不是有恩于如姬吗?当初她父亲被人所害,是你帮她斩杀了仇人,现在她是魏王的宠幸,她一定能帮你拿到兵符。果不其然,如姬从魏王枕头底下拿到兵符后,信陵君迅速与魏军主将晋鄙对符,晋鄙刚要心生惑,准备回魏国对质,被门客朱亥打死了。
当信陵君带领魏军浩浩荡荡开进邯郸的时候,原本在半路观望的楚军也迅速赶了过来,于是赵魏楚三家合兵一处,打得秦军大败而退。
虽然这篇文章说的是成语的典故,可从中也能体会到邯郸之战时的战场紧张气氛。邯郸一战后,秦昭襄王非常生气,他顾不上白起生病不起,非要他重上战场消灭赵国,但白起自知此去输多胜少拒绝服从,被秦昭襄王流放外地后,最终赐剑自刎,不得不说,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