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文言文翻译(晏子使楚给人的启示)
晏子使楚,是一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
晏子作为齐国使臣出使楚国,然而楚王却总是想羞辱晏子。晏子给楚王好好的秀了一番智商,终于拿下了楚王。
这个故事中,晏子的机智和勇敢、善于辞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们似乎都忘了正题,晏子是作为外交使臣出使楚国的,那么,楚王为何要屡屡刁难晏子?晏子又怀着什么样外交使命呢?
01 礼贤下士的时代
或许很多人不理解,为难了就为难了,哪来什么样的后果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下那个时代。
晏子,名婴,齐国名臣。他出使楚国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31年左右。此时春秋只剩下一个尾巴,很多明智之士已经预见到战国时代的来临。
时代即将变革,难受的不只是百姓,还有国君。
如何保证自己的家族能够延续对国家的控制?如何保证自己的国家能够在新的时代生存下去?各国国君都在思考着这一严峻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春秋末年战国初年,诸侯国争相变法的原因:国君和统治阶层也过的战战兢兢。
那么,推动变法、推动社会变革的是些什么人呢?
答案是:士。一群读过书、有知识、有思想,但没权力的人,后人称之为诸子百家。
你恰好需要,而我正好专业。诸子百家成为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中坚力量,正是因为他们有改变社会的能力,而恰恰国君们有这样的需求。
如果要评价这个时代,最受国君欢迎的是什么人,那么一定是士。
而国君之所以把士奉为座上宾,一方面是为了听取他们的意见,找到自己心中最理想的改革方案。
更重要的是,士改革社会的内在驱动力,是他们对其自身社会地位的强烈不满。因此,国君的隆重礼遇会使他们有强烈的成就感。而他们的良好“体验”能够成为国君的活广告,不自觉的帮助国君们赢得了更多士的到来。
所以,这个时代,国君们都在拼命的树立自己“礼贤下士”的名声。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很少有国家采纳孔子、墨子、孟子等人的改革建议,但他们走在哪,基本都会得到国君的礼遇。
所以,晏子使楚所处的春秋末年,是一个礼贤下士的时代。
说这些有啥用呢?因为不巧得很,晏子正是士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
02 楚王的风险
大约在出使楚国的20年前,崔杼杀齐庄公,齐国国内震惊,晏子却不避而前往哭丧。因此,有人劝崔杼趁机将晏子一起杀了。
这时,崔杼说:“晏子得百姓仰望,不杀他可以得民心(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可见在当时,晏子就已经有相当的名望。
其后的20年间,晏子曾出使多国,与当时名士季札、叔向等相互熟知,互相推崇。如果要评价那个时代,最有名望的士大夫,那么晏子一定是其中之一。
出使楚国前,晏子已是名满天下。而得罪了晏子,基本上就等于让所有的士以后对楚国避而远之。这一点,楚王不可能不知道。
那么,楚王是怎么对待出使楚国的晏子的呢?
根据《晏子春秋》的记载,楚王先令其钻狗洞、再辱其身材外貌,这种纯粹的人格侮辱,即使是普通人也受不了,何况是注重名节的士林领袖晏子?
由此可见,楚王根本没有在意是否侮辱了晏子,甚至故意激怒晏子,就是为了让他拂袖而去。
而这件事的风险,如果晏子拂袖而去,那么楚王“礼贤下士”的名声肯定毁于一旦了。就算晏子没有拂袖而去,正如后来事实发展的那样,但《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传播,也足以使士子们重新慎重考虑要不要到楚国游说。
那么,既然楚王面临的风险如此之大,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答案只有一个,晏子的外交使命。
在楚王的眼里,晏子一旦完成外交使命,会比起激怒晏子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这是楚王这样做的唯一理由。
那么,这个在故事中被略去的,晏子使楚的外交使命,是什么呢?
03 齐景公的勃勃野心
公元前531年,正是齐景公十七年,晋昭公元年,楚灵王十年,距离第二次弭兵会盟刚刚过去15年。此时的国际形势,异常复杂。
第二次弭兵会盟后的这段时间,是春秋史上难得的和平时光。因为春秋战争的最大策源地-晋楚两国都在和平协议上签了字,并大致遵守了协议内容。
为什么晋楚争霸数百年,现在却都同意和平了呢,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吗?
并不是,是因为此时的晋国和楚国,都正面临着国运的“七寸”,都打不动了。
晋国六卿专权日盛,君权不振,而六卿一心巩固自己的地位,无意于国际争霸;而楚国则被已习车战、越来越强大的吴国拖入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没有多余的精力争霸。
弭兵会盟之后,晋平公死,昭公即位,晋国君权进一步削弱,而六卿的争斗进一步白热化。
然而,看到晋国的霸权日益衰落,虎视眈眈的齐景公,心里却打起了小九九。
晏子出使楚国的第二年,齐景公和晋昭公投壶游戏。晋君投壶,晋荀吴祝曰:“寡君中此,为诸侯师”,而齐景公竟然针锋相对的自祝曰:“寡人中此,与君代兴”。
事实上,也怪不得齐景公有此野心。
齐景公上位后,很快就从权臣崔庆手中夺回了大权,以贤臣晏子为相;又在公元前532年,借四族之乱收栾高两家的家产到国君手上,田氏也乞归莒县。此时的齐国,正是一番蒸蒸日上的景象。
就在晏子出使楚国前不久,晋国拒绝救援被楚国攻打的陈蔡二国,反而遣使请求楚国宽宥。这一软弱的举动使得很多诸侯对晋国产生了动摇,而野心勃勃的齐景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次机会。
当然,齐景公也明白,此时齐国与晋国尚有一定的实力差距。于是,这才有了晏子使楚的外交行动。
齐景公派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想要探听这个久与中原为敌的大国,是否有意与齐国联盟,共同将晋国从霸主的位置上拉下来。如能成功,齐国的再次称霸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04 楚国的国际战略
对齐国的这次外交,楚灵王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然而,将楚国绑在齐国的战车之上,集中力量去对付尚还强大的晋国,是否符合楚国的国际战略呢?
首先说,楚国需不需要齐国这个盟友?
春秋时期有一个成语叫做秦晋之好,然而事实上,这个成语换成秦楚之好或许更加恰当。因为无论是联姻的次数,还是盟友的忠诚度,秦晋之间都远远不如秦楚之间。
楚庄王之后,秦楚联姻几乎代代不绝。据《诅楚文》记载,一直到战国楚怀王时,秦楚之间有长达18代的联姻。
而军事上,从楚共王开始,楚国就开始与秦趋于联合。楚秦多次联兵攻打晋国、郑国、宋国,军事上配合默契。20多年后的楚昭王时期,楚国被吴灭国,出兵帮助楚国复国的也是秦军。
虽然中途有几次反复,但总的来说,楚秦友好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楚怀王时期。秦国一直被当成是楚国相对最忠实的盟友。
而相反的,齐国在齐桓公之后,一会跟随晋国对付楚国,一会与楚国联盟对付晋国,一会又自己带领一众小诸侯单飞,总之,齐国始终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不在乎结盟的是谁。
因此,在楚国眼里,与齐国结盟未必比秦国的友好来的可靠。
其次,与齐国结盟有没有其他隐患?
几十年前,楚国叛臣巫臣来到吴国。他此行的目的,是代表晋国与吴国表示结盟的诚意,并教授吴军车战技巧,提高吴军战斗力。他的条件只有一个,进攻楚国。
此后的几十年里,在晋国的扶持之下,吴国的发展非常迅猛。公元前544年,季札代表吴国出使中原列国,吴国争霸中原的野心开始显露。紧接着,楚国多次发动对吴的大战,而吴国也不甘示弱,多次反击楚国得胜。
如果说中原是楚国的长远目标,那么眼前的吴国已成楚国的当务之急。而且,此时的楚吴实力对比,楚国已经无法轻松压制吴国。
因此,楚国合理的国际战略应当是,暂时与晋休战,能服软的服软,集中精力压制吴国。这一点,已经是楚国朝野的共识。
而如果直接与齐国结盟,就意味着与晋国彻底翻脸,弭兵会盟再次成了一张废纸。
楚国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晋吴分别从北、东夹攻楚国,那么楚国的灭亡就在眼前,而复国之日却会更加遥遥无期。
也就是说,齐国对于楚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必须的盟友,同时也不可靠,但楚国如果结盟却会为此搭上得罪晋国的风险,但齐国毕竟是大国,也不能直接不见。
因此,当晏子率领齐国使臣来到楚都城外的时候,楚王的心里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吧?
05 晏子使楚新读
看完了这些,我们再来看《晏子使楚》的故事,就会别有一番韵味:
楚灵王不得不接见晏子,但却不想被绑上齐国的战车。为了国家利益,楚灵王没有心思考虑是否得罪晏子,他只能以最恶毒的手段逼迫晏子知难而退。
于是,楚灵王安排了城门口的狗洞,希望晏子知难而退;见面之后,楚王绝口不提国事,却只针对晏子的人格进行侮辱,一是为了转移话题,二是为了激怒晏子;后来又安排齐国罪犯,也是为晏子的使命制造障碍。
而晏子的聪明,不仅仅在于化解楚灵王设的局,更在于他总是把话题拉回到齐楚关系的国事上面来,处处忍让而又处处不忘他的外交使命。
然而,晏子也同样看清了楚国的真实意图,这次出使的目的并没完全达到。3年后,楚国曾出兵攻打齐国,由此可见晏子此次并未拿下楚国这个盟友。
但晏子使楚,仍然是春秋时期一场经典的外交教程。
为了国家利益,楚灵王不得不刁难晏子。如果晏子知难而退,楚灵王乐见其成;就算晏子最终机智化解,但大张旗鼓的刁难,也让别国得知,楚国是不得已而为之,已经尽力了。
而晏子为了证明齐国的实力,还有结盟的诚意,对待楚王的刁难处理的十分冷静而又克制。虽然最终还是没能为齐国的再次称霸找到捷径,但晏子也没有让楚国成为齐国霸业路上的绊脚石。
总的来说,这是晏子个人的胜利,但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是一次势均力敌的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