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古诗解释简短(枫桥夜泊诗意翻译)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晚唐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而作的一首羁旅诗。

《枫桥夜泊》实为千古绝唱的好诗!原文一点问题没有。我来说,好在哪儿!首先,枫桥夜泊,开篇点题!时间:是秋天,枫叶红时,秋天的一个夜晚。事件:是乘舟停泊寒山寺。然后,该诗是一首动态画卷,记录了时光变幻!!!全诗完整地展现了泊舟寒山寺的全过程。动静结合,一明一暗,由远而近,由傍晚到半夜,由枫桥至寒山寺,最终半夜到达寺庙,靠岸停泊的全场景描绘,由景及人,情景交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指明了时间是秋天傍晚,此时月亮已经微微出来,落在天上,乌鸦在傍晚啼叫,准备回巢,秋天的傍晚,白霜满天,蒙蒙白一片,秋风萧瑟而寒起。

“江枫渔火,对愁眠。”

指明了江边枫树枫叶正红,与江边停泊的渔船灯火正红一片,遥相对映。“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动人遐想。让人不禁引发无法自拔的秋愁,今晚真是一个不眠之夜啊!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现在还泛舟江上,要半夜三更方才能够到达寒山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指明了历经从傍晚至半夜的泛舟江上,终于在半夜三更时分准点到达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

我们知道,见山而不到山,古代人步行至远山尚得半天时间,而摇撸泛舟,更是艰辛,从傍晚至半夜,也差不多是半天时间,到达寒山寺泊船,正好三更钟声。

而在空灵旷远的夜半三更的钟声的回响下,此时,客船总算停靠到达了寺院的岸边。此“到”,是与“寒山寺”相对称,是“到客船”,而不是“钟声到”。此“到”,乃是全诗画龙点睛之笔,有一种历经长途跋涉,历经各种历难,而最终到达寺之彼岸,一身轻松,放下一切,立地成佛之感叹!也是作者当时的内心写照。

唐朝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本诗作者,张继。诗人是春天到达苏州,但时局动荡未入城,一路在苏州周边奔波辗转,直至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才泊舟夜宿苏州城外的寒山寺。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全诗以“愁”开篇,以“到”结尾,完整而真实地体现了作者躲避战乱时过去一段时间的愁苦、孤独、最后安定、轻松的旅途心境。

此诗自欧阳修开始,就争议不断,充满了质疑。欧阳修认为,没有半夜三更寺庙打钟一说。而有的则质疑“霜满天”是凌晨一点,怎么客船又半夜才到,霜只能铺地上,怎么能霜满天。有的则质疑,“乌啼”是乌啼山,乌啼镇或者是乌啼桥,月落乌啼山,应该是半夜。有的则质疑,乌鸦啼叫怎么是半夜。有的则质疑,月落时分正是凌晨,怎么会有乌鸦啼叫。有的则质疑,究竟船是停在江上,还是枫桥下,还是寒山寺下。有的则质疑,“江枫渔火”,石桥与渔火怎么能对愁眠,认为这里江与枫是并列,即当时可能有"江桥”和“封桥"两座桥,后"封桥”改名为“枫桥”。还有人认为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还有人认为,渔家既然已经掌灯,那么就谈不上"眠"字了。诸如此类。

此诗影响深远,广为流传。寒山寺“夜半钟声”成为永恒的诗歌意象,后世骚人迁客,至枫桥、寒山寺,聆钟声、悟禅心。“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日本把这首诗列为汉文课本的第一首,自日本慕名而来寒山寺参访者不乏其人。

一首诗,千古传诵,成就了诗人。张继成就了《枫桥夜泊》,更是《枫桥夜泊》成就了张继。一个诗人,他,写的诗,比诗人更加出名!同时,这首诗也让人知道了,作者,张继。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