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的古诗名句(言志的古诗词名句)

巧借咏物抒壮志

上小学时就曾经读过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那时只是记住了诗句,还不太懂其中的含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就从诗中读出了一种强烈的不平之气。凭什么让菊花在肃杀的秋风中开放啊?花蕊是寒的,花香是冷的,哪有蝴蝶来花间飞舞嬉戏,捉虫授粉啊!凭什么杏花桃花可以在阳春三月春风和暖的季节开放, 而菊花却独战秋风,独享肃杀?这太不公平了。将来有一天如果我能成为掌管百花的青帝,一定向菊花报知,允许她也在阳春三月和桃花一起开放。

花木无知,物性有别。桃花沐春,菊花凛寒,造化所主,物性使然。黄巢当然知道,在此他不过借替菊花鸣不平,表达他的人生抱负:要改变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苦难老百姓的命运,让他们也能过上衣食丰足的幸福生活。用诗句张扬出他要推翻唐朝统治,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远大志向。这也许是我最早读到的咏物言志诗。吟咏诗句,我常常心生感慨,黄巢的志向是多么雄伟大胆和令人敬佩啊!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借咏物抒发人生壮志的比比皆是。相传唐宣宗李忱,在当上皇帝之前,为了躲避别人的政治谋害,曾经逃进山中,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一同观赏瀑布。智闲禅师看宣宗貌似闲云野鹤,但眉宇间英气凝聚,表情上似有心思,其气度,其举止,都在隐隐透露出一种不凡之气。于是想通过作诗联句,以判断其来历底细。于是仰望瀑布,先吟出两句诗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说到:白居易有诗:“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你们是一个要留在山上,一个要冲下山去,可见你怀抱宏图,志向远大啊!

在这首诗里,李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身份给暴露了。前两句,智闲借瀑布暗示自己对李忱来历的推测;后两句,李忱借瀑布表明自己不会长久留在山上当僧人,一定还会回到朝廷,夺回皇帝的位置,实现自己治理国家、复兴大唐王朝的远大抱负。诗蕴凌云志,壮志隐于诗中啊!

相传朱元璋即位后,为了网络人才,曾经微服出访。一天他走到一个村子,见一个年轻木匠在干活休息之间,拿起经书诵读,便觉得此人志向不凡。与之交谈,言语间透出抱负远大,心在魏阙的勃勃雄心。为了测试一下这个小伙子的才华,朱元璋便让小木匠以《寸木》为题作诗。小木匠稍加思索,口占一绝:“寸木原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他年若得台端用,敢向人间治不平。”

这首小诗抓住寸木的特征,写出寸木的来历,寸木平时的作用。想那寸木,平时只能在地面不平的时候,支一支家具腿什么的。说它“每于低处立功名”,确实非常生动形象。后两句看似写寸木的志向,用在台面上,敢于整治人间的不公平,实际上是表达这个小木匠自己的志向。可能小木匠看到人间有很多不平之事,郁结胸中,常常有为下层人民打抱不平之意,于是就借对寸木的咏叹,表达出来了。这是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诗。据说,朱元璋回京之后,让吏部官员召这个小木匠进京,对他说:你要向人间治不平,我封你监察御史,大胆为百姓治不平吧。小木匠吟诗明志得高官,也算一种人生奇迹。

毛泽东小时候写过一首《七古. 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此诗作于1909年秋。16岁的毛泽东当时在离家乡50里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在那里读书的大多数是那些地主豪绅的纨绔子弟,他们看不起衣着土气,来自穷乡僻壤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因此之故,毛泽东写了这首题为《咏蛙》的诗。

这首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

据说,这首诗并不是毛泽东的原创,有人考证发现历史上有5个人写过类似的诗。

唐太宗李世民:独坐井边如虎形,柳烟树下养精神。春来唯君先开口,却无鳖敢作声。

明正统考官薛瑄:蛤蟆本是地中生,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明嘉靖张璁: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明奸相严嵩:独坐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弹鸣琴。春来我不先开口,谁个虫儿敢出声。

清末名士郑正鹄: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荫。明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做声。

也许这首诗真的是少年毛泽东抄写或者改写别人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敢借青蛙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雄视天下、睥睨众人、舍我其谁、唯我独尊的霸气。莫非这种霸气正是他成为开国领袖的潜在基因?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