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欧阳修苦读原文及翻译)
文|丁十二
学而优则仕,但,纵观历史,仕途不畅者十之八九。对于古代文人,真可谓坎坷的仕途千篇一律,然而,在欧阳修这里,还得加上后半句——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也是寒门学子欧阳修,为什么最终能成为文学宗匠的原因。
出身寒门——无以为乐,读书为趣
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其父年龄已经56岁了,属于老来得子,一家人开心得不得了。但是好景不长,欧阳修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去世了。欧阳修成了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他的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孤儿寡母为了生活只能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虽然欧阳修的叔叔家也不富裕,但对待他们娘俩还是挺好的,同时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所以在启蒙教育这一块,欧阳修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母亲以芦杆为笔,以沙地为纸,欧阳修这样便算开始了读书认字。
书中的精彩内容打开了欧阳修认识世界的大门,每有书册,便手不释卷,喜不自胜。但家贫无以得。好在城南李家藏书丰富,欧阳修便常常去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还没抄完,便已能全部背诵。
欧阳修年少的时候学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就如同成人一般,他的叔叔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欧阳修自幼喜欢读书,这个习惯影响终身。所以老了的时候,他自号“六一居士”,其中一个“一”便指的是藏书一万卷。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藏书便有万卷,其读过的书可想而知,所以他能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六家之首也就无可厚非了。
初入官场——结交挚友、曾是洛阳花下客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和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欧阳修两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上。
没考上的欧阳修丝毫不气馁,关起门,继续埋头苦读。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由恩师胥偃保举,欧阳修参加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考试,这一次,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第二年,欧阳修得以参加宋仁宗赵祯亲自主持的殿试,获得第十四名。虽不是状元,但至少金榜题名。
这也意味着欧阳修正式步入官场,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抵达洛阳后,忙着与梅尧臣、尹洙等人郊游玩乐,互相切磋诗文。几乎把行政公文的事忘到了脑后。好在当时他的上司是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西京留守钱惟演。
后世都说,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文坛宗匠,钱惟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钱惟演对待欧阳修就像亲生父亲对自己孩子一样,不仅不让他处理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游玩赏乐。
据说有一次,欧阳修和年轻的同僚到嵩山游玩,傍晚下起了雪。忽然,钱惟演的使者赶到了,带来优秀的厨子和歌妓,并传钱惟演的话说:“府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吧。”
后来钱惟演政治失意,被迫离开洛阳。两人依依惜别,泪湿沾襟。钱惟演一走,欧阳修神仙般的时光便也一去不返,洛阳这段生活成为欧阳修心里最美好的回忆。后来贬官,他在诗里回忆说: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戏答元珍》
正是在钱惟演的支持下,欧阳修、梅尧臣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为后来欧阳修力主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整顿北宋文风奠定了基础。
仕途坎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欧阳修受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28岁的欧阳修回京参与编修《崇文总目》。此时的欧阳修,不再是那个享受青春的少年,他开始担负起社会责任,开始思考社会矛盾。
但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说话毫不遮挡,如果不是在宋仁宗时期,他应该在官场活不了两集。
当时,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开始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作为范仲淹的忘年交,范仲淹每次遇到了麻烦,欧阳修都会出来帮他说话,欧阳修一生三次贬谪有两次都是跟范仲淹有关,为此他不惜冒犯自己的恩师晏殊和胥偃。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欧阳修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他们被诬陷为“朋党”。
欧阳修便写了一篇《朋党论》予以反击:
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遭到宵小打击报复,最终被贬为滁州太守。
同时还有人用欧阳修的私事来诬陷、伤害他。甚至用一些最不堪的话来侮辱他。
先是有人揭发欧阳修和大儿媳吴春燕有染,事情甚至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皇上不信,方才作罢。
接着恰逢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双方并无血缘关系,张氏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与仆人私通,被开封府抓捕,政敌抓住这个事情大做文章,诱导张氏招供说与舅舅欧阳修关系暧昧。
他们甚至拿了欧阳修的一首词《望江南》作“证据”,说词中的小女孩就是张氏,欧阳修对张氏乃是蓄谋已久、垂涎多时。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哪忍折,莺怜枝嫩不堪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行。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欧阳修《望江南》
多么肮脏多么卑劣的手段,虽然最后事情不了了之,但欧阳修的名誉大损,又被贬官出京。
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理来说,欧阳修应该是极度郁闷的,梅尧臣来信安慰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然而欧阳修并没有把这一切放在心上,到滁州任上,欧阳修不仅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物阜民丰。而且守旧派的打击一点没有影响欧阳修游玩的兴致。
欧阳修时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饮酒作乐。后来欧阳修把游玩作乐的过程记录下来,成为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中写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后来,欧阳修又做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在颍州,他照样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后来要告别颍州时,他怕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欧阳修始终以一种赏玩的姿态面对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磨难,这一点深深影响和启发了苏轼。而苏轼对这位如师亦友的老人也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文学宗匠——提携后生、革新文风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欧阳修做了礼部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下定决心,冲破一切阻力,利用选拔人才的机会,提倡平实文风,从而推进诗文革新运动。
本次考试,欧阳修发掘并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388人,后多成为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苏轼更是成为欧阳修之后又一文学巨匠,此次考试对北宋文风转变影响巨大。足见欧阳修识人之明和对后生的无私拔擢。
苏轼高中进士后,写信向欧阳修表示谢意。在信中苏轼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宋朝立国以来文学发展的艰难。欧阳修觉得此文苏轼字字珠玑,针针见血。欧阳修毫不掩饰地对苏轼热情奖掖,他在给梅尧臣的信里说:读轼书,不觉汗出。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
其后又多次和人夸赞苏轼,说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未来的文坛必定属于苏轼。
欧阳修对后生的提携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宽阔的胸襟,发现人才的辨识力,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让人动容。
老年的欧阳修,时常拿出年轻时的文章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真是一个有趣的老头。
欧阳修一生成就颇高,如果把北宋文坛看作一所大学,校长非欧阳修莫属。但欧阳修能有此成就,皆因其豁达通透的心胸和赏玩人生的姿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既然无法逃避,何不学欧阳文忠公以一种赏玩的态度笑对人生的磨难?保持内心的豁达,做个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