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故事简介(刘邦的一生经历概括)

作者:张远方(读史专栏作家)

一个地痞流氓竟然成为大汉天子!

对于刘邦的“逆袭”,很多人感到不忿,认为是刘邦走了狗屎运。

告诉你,这绝对是一个错误认识!

刘邦是很痞很流氓。

但是,这不是他的本质。

刘邦真正能登上天子之位最关键的品质实际是:

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当机立断,毫不拖泥带水,并能知错就改,毫不藏着掖着。

对于一个政治家,纠错绝对比面子更重要!

项羽则不然,他极要面子。

如果换做你,是喜欢喜怒形于色,口无遮拦,心地宽松不贪酷的刘邦,还是喜欢动辄瘟怒,杀眼不眨眼的霸王项羽?

无疑,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无赖之嫌,但是,别忘了,他极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且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这是极难得的领导才能,属于优秀政治家必备的良好素质。

更要命的是,恰恰是刘邦的“痞”,导致了项羽的“盲”。

毫无讳言,一向残暴好杀的项羽只要愿意,曾经有无数机会可以干掉刘邦。但为何独独对刘邦网开一面?

不要说天命论,这种借口也太上不了台面。

项羽之所以一再姑且刘邦,最大的原因就是刘邦身上“流氓”的标签。在高贵傲慢者项羽眼里,刘邦这种人是绝对成不了事的,干掉他反而会污了名声。

对于刘邦,毛泽东的评价算是公允,称其是“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最后刘邦胜,项羽败,不是偶然的。刘邦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毋庸讳言,与“鞭挞天下,威震四海”的秦始皇相比,刘邦的出身以及打江山的资本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既没有潼关、崤山之险,也没有关中、巴蜀之富,更没有秦国那样一支“铁血军团”。但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浓重“流氓”习气的刘邦,笑到最后,与其为人做事是分不开的。

简单来说,就是刘邦会做人。

相比同期,可与刘邦一较高下的项羽、韩信、英布,包括更低档次的萧何、张良、彭越,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有不小的缺点。

一句话,刘邦能最终胜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果决无比的真小人!

当然,刘邦一开始是不想做一个小人的。

他的目标是君子,是侠客

刘邦的人生第一个偶像是: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中真正的大丈夫。

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之所以说只有信陵君是大丈夫,一则在于他品格完备,能力超强,但惜为国君猜忌,不得重用;二则在于其他人都有大伤疤。平原君:眼光狭小,曾为了片甲之地,得罪强秦,引发灭国之战;春申君:利令智昏,居然把自己搞怀孕的美人送给无后的楚考烈王,以期长控楚国;孟尝君:小肚鸡肠,居然因别人笑他矮小而大加屠戮。

刘邦本不叫刘邦,而叫刘季,也就是刘三的意思,两个哥哥分别是刘伯、刘仲,弟弟叫刘交。

这不能怪刘邦,因为他爹是个本分的农民,没啥文化,所以生的儿子就叫:刘大、刘二、刘三、刘四了。

刘邦出生时正是战国晚期,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时秦始皇3岁,正在邯郸做人质,关注读史,回复“秦始皇”,即可查看关于秦始皇的文章)冬月二十四(12月28日)。出生地是楚国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属于楚、魏交界的地方。

这刘三出身农家,但不爱劳动,属于爱幻想的孩子,喜欢听一些诸侯争霸的故事,天天想着仗剑天下行走江湖

因为家乡处在楚魏交界之处,离齐国赵国也不是很远,多是各国移民,所以经常听“四公子”的英雄事迹,或许是离魏国都城最近,或许刘家本来就是魏国人的缘故(刘邦的爷爷是大梁人),也或许是其他原因,小刘三自小迷上了魏信陵君,十分仰慕信陵君的为人,很想投入他的门下——可以吃白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总之,不事劳动,天天被父亲训斥好好向二哥学习的刘三不想再在家里呆了——我怎么生在这个没啥理想没啥抱负的土包子家庭!

公元前240年,也就是秦王政七年——哎,生在君王之家就不一样啊,前几年还是邯郸弃儿,现在当王都7年了,我刘三也要奋斗奋斗奋斗!

刚满17岁的刘三背上行囊,跨越边境,直奔魏都大梁而去。

可以说,信陵君对于刘邦的影响,是从少年时开始,贯穿终生的,信陵君的好贤养士直接成就了刘邦后来的好贤养士。

但是,年少的刘三不知道的是,在他出发的这一年,信陵君已经去世三年了。

不过,信陵君的衣钵犹在。刘三成了信陵君原先门客张耳的门客,并被引为知己——张耳后来成为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并且最后助刘灭了项,不仅被封为赵王,而且和刘邦结成儿女亲家:其子张敖娶了刘邦和吕雉的长女鲁元公主。张耳得以善终,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亦仅将张家贬为侯爵。

好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十多年一晃而过,而立之年的秦王政开始了剪灭六国的大行动,魏国灭亡后,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

31岁的刘三回到家乡丰邑。现在,他见过大世面了,更不可能再去种田,很快就聚集了一帮浪荡少年,开始了乡侠的生涯——就是天天没事,四处闲荡,动辄带领一帮小兄弟到兄嫂家混吃混喝。

后来辅佐刘邦的那一帮生死兄弟,樊哙、周勃、夏侯婴、卢绾,大概就是这个时候结交的。

转眼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统天下,废封建制,施行郡县制。

刘邦工作的机会来了。

郡县制的级别大概是这样的:郡下设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县以下设乡,乡下设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亭长的职位,仿佛就是为刘邦量身定做的。试问在乡里,刘邦不当亭长,哪个敢当?

就这样,35岁的刘邦成了大秦帝国最末端的公务员之一。

据记载,在一次送民工去咸阳的路上,刘邦碰到秦始皇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刘邦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这后来成为文人佐证刘邦心胸很大的最佳例证。但是,如果没有后来的秦始皇卒崩,秦二世的篡位,刘邦一辈子也只能是个小亭长。

史书上说,刘邦好酒色,可这得烧钱。秦朝的亭长可不比现在的村长,刘邦这个基层公务员仍是个穷光蛋。流氓没钱咋办?吃白食!

《史记》有记载:“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什么意思?也就是刘邦常常去酒家喝酒,没钱只能打白条。到了年底结算的时候,店家往往将刘邦赊的账一笔划掉。

还有,都三十好几了,没有老婆又好色咋办?在给张耳当门客时,相信他一定是有女人的。因为他的手段很好,在家乡没有老婆,却和不少寡妇有一腿,一位曹姓寡妇还给他生了个儿子,也就是后来被刘邦封为齐王的刘肥。

好事还在后面。

对于面相之说,我们一般认为是封建迷信,但有时候,又觉得世上确实有那些看相的世外高人。

刘邦的老丈人吕公大概真的就是这样一位高人。

吕公是丰邑临县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因与人结仇而举家迁到丰邑。吕是大富之家,和当时丰邑县长是好朋友,举家来此,自然不少人前来拉关系套近乎。话说这一天吕公为了大伙方便,索性大宴宾客,将交情一次拉个够。

据记载,当日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丰邑担任主簿,也即是县办公室主任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

这不是明摆着欺侮没钱人嘛!正好工资连酒钱都不够的刘邦也前来凑热闹——想想也不会落下他,但是没钱怎么办?没钱还没嘴啊。面对负责记录的人,刘邦故意扯开嗓门,大叫一声:“刘季贺钱一万!”

乖乖隆的东,丰邑居然还有如此大方的客人?一定是贵客!吕公听到声音,赶忙出来相迎。这个时候,萧何看不惯了,对吕公说,刘季这家伙我知道,他哪有什么钱,吹牛而已,不用理他。

所以不怪很多后人看不上刘邦,认为他当上皇帝是走了狗屎运,就连当时的小伙伴也认为刘邦没啥大能耐的。

可吕公不是一般的人,一见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就非常喜欢,还请他到上席就坐。刘邦也不客气,大咧咧坐在首席,谈笑风生的同时,还不忘挖苦一下别人。

不过,就当时而言,有过“海外当门客”背景的刘邦的见识却非席上那些人能比,包括县办公室主任萧何。

这还不算完,不知道吕公是真会看相,还是一时糊涂,被刘邦的气势镇住了,酒席完毕,竟然单独留下刘邦:“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看相,经我看相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女愿意许给你做洒扫的妻妾,怎样?”

啥意思,吕公一开始都没想到刘邦和自己年龄相仿还没成亲,所以让大女儿吕雉给刘邦当妾都愿意。

刘邦也不含糊,不问年龄俊丑,立马答应。

这可气坏了吕公老婆,破口大骂吕公说:“你总说女儿要嫁个贵人。丰邑县长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居然随口许给那泼皮刘三!”

吕公说:“你女人家懂什么!”

那个时候嫁女可是爹说了算,不过据记载,吕雉本人也是乐意的。总之,二十来岁的的黄花大姑娘吕雉很快成了业已三十五六岁刘邦的婆姨。更关键是的,刘邦也没把这当回事,成亲后,把吕雉扔家里伺候爹娘,自己依旧和兄弟们花天酒地。

刘邦的起兵,完全出于一次偶然事件。

这一年,刘邦又以亭长身份押送民工到骊山服役,不少人在半路逃跑了——都是家乡父老,刘邦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着逃跑的人数增多,刘邦感觉事情不妙了,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人没跑光,也差不多了。按照秦律,刘邦是要被杀头的。

怎么办?也是侠义惯了,刘邦干脆解开绑民工的绳子,让大伙全部逃跑,自己也亡命天涯算了。民工们为刘邦的义举所感动,也可能不知道逃哪里去好的缘故,表示愿跟着刘邦混。

注意,到了刘邦斩白蟒的时间了。

话说刘邦心情不爽,喝了酒和大伙一起往前走——他真不知道该干什么好。

正郁闷间,走在前面的人不走了。刘邦醉眼朦胧地骂道,怎么他娘的不往前走了?有人答道,前面有条大白蛇挡在了路上。

“什么?娘的,一条破蛇也敢当老子的路!正好干了它当下酒肴!”刘邦醉醺醺地抽出腰间佩剑,将大蛇斩做两段。

见了人居然不跑,而且一下子给刘邦干掉,想必这白蛇是受了伤的。

不过,这成了刘邦及手下吹嘘的资本,而且越说越玄乎,到了刘邦登上帝位后,史官更将之上升到大事件,谓之“斩蟒起义”,还附会说白蛇是白帝之子——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儿,我在哭他。”有人问:“你儿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故哭。”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唉,这马屁拍的当当响啊,这会儿刘邦哪有什么造反的概念?在他骨子里,只有侠义,但这早已不是战国时代,侠义还有个屁用?

所以,十几个人只能躲在芒砀山里瞎逛游。

不过,刘邦这一义举,确实收获一干好部下,其中包括后来比诸葛亮早四百年使用空城计、甘愿替刘邦而死的纪信。

那是后来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被项羽死死困住,城内早已无粮,城破指日可待,怎么办?这个时候,没立过啥大战功的纪信站出来了:由他化妆成刘邦,向项羽投降,刘邦则换上女装悄悄溜之大吉。

露馅后,纪信被项羽活活烧死。

不得不感叹,刘邦总是很“幸运”,危急关头,总有敢于赴汤蹈火的人挺身而出。但话又说回来,刘邦的这份“幸运”,不是刘邦自己早就积累下来的吗?

“幸运”绝不是偶然的,帝王亦不例外。万事有果必有因,刘邦的是次“幸运”是在义放民工时就积下了。

纪信后来被刘邦封为郑州的“城隍爷”。

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有城隍庙。城指挖土筑的高墙,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多由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担任。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杨椒山;郑州城隍庙供奉的是刘邦麾下大将纪信。

刘邦没想到造反,但有人想到了。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始皇刚死还没一年的时间,同样是押送民工的陈胜因雨天被阻隔在大泽乡——按照秦律,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一律处斩——索性是一个死,干脆死的轰轰烈烈一点。

老子反了!

这造反的头一开,天下顿时乱了,各国旧诸侯早等着这一天呢。

刘邦脑子也开窍了,奶奶的,对啊,做什么狗屁侠,做个王多舒服。咱也反了!

就这样,刘邦在芒砀山纠结了几十号人,也造起了反。

时年,刘邦48岁。

楚国贵族后代项梁和项羽(楚国下相,即今江苏宿迁人)也几乎同时在吴中(今江苏苏州)造反,不过人家家业大,一起事队伍就超过万人。

时年,项羽23岁。

家业不大,敢干也行,因为无业小青年多啊。刘邦一咋呼,呼啦啦就由几十人变成几百人,开始了打家劫舍的造反生涯。

那时候,造反成为流行病。这不,丰邑的县令也见风使舵起了义——当然,他的目的很卑鄙,无非是能够继续掌握丰邑。这时,刘邦的好兄弟萧何、曹参站出来了——这哥俩太想刘邦了?——对县令说,咱得增加兵力保卫县城啊,同时也得防着比咱造反早的刘三杀回来啊,不如把他招安过来,共同享受“革命胜利果实”。

县令觉得有道理,就派刘邦的小兄弟兼连襟樊哙去找刘邦。刘邦也没啥大志向,不知道谈条件,觉得终于可以回家了,就拉着队伍回来了——想吕雉了?

可县令又不干了,他怕控制不了刘三反而害了自己。会看相的吕太公可是说过刘邦是人中龙凤的哦。

奶奶的!刘邦这下来气了,不给老子回家,老子就霸王硬上弓,打下县城!

当然,刘邦的兵力太有限了。不过,硬打硬拼从来不是刘邦的首选,“能动嘴的绝不动手”,他又是喊话,又是往城里射书信的,鼓动大伙造反。这县令平素肯定不得人心,又加上城里有不少刘邦的铁杆兄弟,很快干掉了县令。

刘邦进的城来,不知道真谦虚还是假谦虚,认为自己不如萧何曹参有文化,执意让他们做头。这两个人是小有文化,而且地位比刘邦高,萧何是县主薄,也就是县办公室主任,曹参是典狱长,也就是县看守所所长,都算是曾经的小亭长刘邦的上级。

但是他们怂啊,造反不但要管理一大帮子人,当头的可还是要被朝廷通缉,满门抄斩的啊。萧何曹参打死不干。

你们不干,那就听我的,我不怕满门抄斩!——刘太公此时肯定恨死了刘邦。

刘邦愿意当头,萧何来精神了。他就是干后勤参谋的料。萧何说,人家土包子陈胜起义都称王了,这样才有号召力,咱目前实力弱,称王容易被朝廷围剿,就自降一级,称公吧。咱在沛郡丰邑,所以就称沛公吧!

另外,您还得的起个响亮的名字,“沛公刘三”,太土气了。

刘邦说对,都听你的,你有文化你起!

萧何得意地说:当年在洛水边诸侯朝拜周天子,有人写了首诗,其中有一句叫“天子万年,安家定邦”,我觉得很是大气,你就叫“刘邦”吧。

好,老子活了四十几年,终于有了名字,还加入王公贵族的行列,奶奶的,大丈夫就当如此!

趁天下大乱,赶紧攻城略地,搜刮油水!不过,很快就给兄弟摆了一刀,这成为刘邦一生最大的痛——由此,侠客刘邦成为小人刘邦。

这个人就是雍齿。

刘邦带人四处攻伐,将大本营丰邑留给最信任的兄弟雍齿把守,这等于把自己一半的家底交给了雍齿——包括自己及众兄弟的老爹老妈老婆孩子。

刘邦把雍齿当兄弟,可雍齿没把刘邦当兄弟啊,他只想,奶奶的,凭什么刘三当老大做沛公?!论打仗论胆识论家庭出身,我都不必刘三差啊。

心里一不平衡,就容易坏事。前面说了,丰邑临近魏国。这时,魏国的王公贵族也造反复了国,于是派人带重金拉拢雍齿并带了句话:“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侯守丰。不下,且屠丰。”

啥意思,丰邑本就是魏国的地盘,我们魏国复国了,你投诚过来吧,封你为侯,继续守丰邑;不降就灭了你个土包子!

不知雍齿是害怕打仗还是贪图许诺的侯爵,或是本身就看不起家庭出身不如自己的刘邦,反正没有做啥抵抗就投降了。

毕竟是最信任的兄弟啊,这刀子插得够狠!

刘邦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怒,立即下令停止攻击即将到手的县城,领兵打回去!但雍齿确实有点本事,刘邦根本夺不下丰邑,一时急火攻心,病了。

病了也要打!兵力不够,老子借兵也要打死这狼心狗肺的家伙!他先后向楚假王景驹、项梁借兵,终于攻下丰邑。“项梁益沛公军五千、五大夫将十人,三攻丰邑。雍齿不敌,逃奔魏国。”

天下大乱,魏王也自顾不暇,对叛徒雍齿根本不重用。所以雍齿只得逃亡,看谁强就去亲近一番,后来,在项羽手下做了个小队长,终于可以显示才能了:在雎水打得刘邦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而且还帮项羽抓了刘邦家小。

正是雍齿的背叛及所为,直接导致了刘邦性格的突变,《史记·汉高祖本纪》中的“常有大度”、“意豁如也”的刘邦开始对手下将领“且信且疑之”,防备手下如同防贼一般。

不过,就是这样的叛徒,刘邦最后居然没干掉他,还封了侯,得以善终,刘邦的心胸由此可见一斑,亦证明他不嗜杀的本性。

话说到了最后,雍齿终于发现刘邦确实牛,项羽也干不过,于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来赎罪了。雍齿一服软,刘邦心就化了,没说啥就收留了雍齿。雍齿也很老实,卖命地打仗。但刘邦至死也再没给他做主将的机会。

后来论功行赏,刘邦曾向张良吐露心声,说还是比较恨雍齿的,“说实话,我真想杀了他,但想想是老兄弟了,又立下赫赫战功,下不了手啊!”最终封雍齿为什邡侯,得以善终。

还是回到公元前209年。在不断借兵夺回丰邑的过程中,刘邦第一次结识张良,并因借兵成为项梁手下之将,和项羽结成异姓兄弟。

张良成为刘邦最佩服的军师,也是刘邦由侠到小人转变的助推剂。

与此同时,第一个称王的陈胜给秦干掉了。实力最强的项梁采纳居巢人范增的建议,立战国楚怀王的后裔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建都江苏盱眙。

项梁官封武信君,实掌大权,可惜好景不长,就给秦国大将章邯干掉了。

项梁一死,章邯就不再把楚国放在眼里,调转部队,北扫赵国,包围赵王歇和赵相张耳(是的,就是那个收留刘邦做门客多年的张耳)于巨鹿——千万别说楚国还有刘邦项羽,那个时候,刘邦还是土包子,项羽还是小娃娃,都是被看轻的份。

项梁死了,楚怀王倒是松了口气,不用做傀儡了嘛。于是自己做主把都城由盱眙迁至彭城(徐州),并大封一番,项羽博得长安侯、鲁公的封号;刘邦成为真正的沛公,并被封为武安侯。

唇亡齿寒,各路诸侯要抱团取暖啊,否则早晚给章邯一一消灭。因此,楚怀王也要为天下考虑,决定派兵援赵。此时项梁死了,军政大权落在楚怀王信得过的人宋义手里,因此自然而然成为“北伐”主帅。

宋义看不上土包子刘邦,认为他的兵都是乌合之众,所以不带他玩。但总不能让他闲着,就派他往西打,骚扰秦军,制造出直捣咸阳的假象吧,说不定还真上演“围魏救赵”,吸引秦军主动撤除对赵王的包围呢。

但不能明说是让这土包子去送死吧?给他点甜美的盼头,谁先打到关中干掉秦国谁就是关中王——奶奶的,关中在西边,你往北打,进关中个屁啊。但没办法,没人家硬气,刘邦只能硬着头皮听从安排——等老子出来就独立,想往哪打就往哪打,所以到最后他也掉头往北去了,不过正好误打误撞,从韩国旧地,也就是张良的地盘,再往西打,竟先进了关中。这是后话。

再说项羽,此时可是小杆子,好多事根本轮不到他说话,所以,“约定谁先进关中谁为关中王”赌约,根本和他没关系。而且,此时的项羽还不想跟宋义干,积极要求随刘邦西征。

但楚怀王可能认为项羽毕竟是贵族,和刘邦土包子走了有点亏,且还算是能打的,坚决让他给宋义当先锋,在前面当炮灰。

不想项羽够狠。宋义北进,拖拖拉拉,后来干脆驻军不前。这是诸路诸侯的通病,都怕当炮灰啊。但项羽不管,他年轻,不怕,三下五除二干掉了宋义,掌握了楚军军权,破釜沉舟,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居然大败章邯大军!

秦国最后一支军队就这样垮了。

项羽一战成名,成为诸路诸侯的总瓢把子,一把手,谁敢不听话,宋义就是下场!

刘邦的名声几乎与此同时鹊起。

项羽北伐,一个“狠”字通吃天下。

刘邦西征,也很有特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柔”字,一路以吸纳名士,招降为主——当然也会象征性的打几仗,但绝不恋战,打得下来皆大欢喜,打不下来又不投降就绕着走。

但是,往西可不好打,毕竟是险关重重。这时,张良再次出现了。

之前,张良劝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后,就随韩王成回老家收复失地了。但韩国紧靠秦国,哪有那么容易复国的,所以搞了一年多,没搞到个毛。刘邦来了,张良又想让刘邦帮忙复国。

往西打打不动了,刘邦正好乐得做个好人,掉头往北进了韩国地界。

就在这个时候,章邯被项羽大败,率兵投降了。秦国上下,顿时人心惶惶。刘邦趁机夺了几个城市,并从韩国旧道进至武关东,直接威胁咸阳。

随后,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派人联系上赵高,对他说,你干掉秦二世,咱俩平分关中。这赵高真的就干掉了秦二世。

胡亥二十岁即位,从始皇三十七年八月到二世三年八月自杀,刚好三年。胡亥死后,以庶人礼仪埋葬在杜县南部的宜春苑中,至今坟丘尚在,也就是现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江池村。

赵高逼胡亥自杀后,立即与武关外的刘邦交涉。但刘邦怎会和他平分关中?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趁乱强行攻破武关,驻军霸上,赵高被秦国旧族干掉。

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向刘邦献上了传国玉玺。秦朝至此灭亡,共15年零47天。

刘邦没有难为子婴,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法,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大秦居然是我的了,刘邦屁颠屁颠进了咸阳城,进了咸阳宫,哇塞,这么大,美女这么多,来来,先来让老子爽一把。

从这一刻起,刘邦就认为自己是关中王了,在咸阳宫里醉死梦生,不见任何人,这可急坏了张良,赶紧说服樊哙,直接闯入宫中,对正在爽歪歪的刘邦当头棒喝:“项羽正星夜赶来,你是想做第二个秦二世么?!”

刘邦立马清醒过来,提上裤子就走,同时下令即刻查封所有的府库财物,全军退出咸阳,还军灞上。

终于到鸿门宴了。

话说项羽降服章邯后就率领40万诸侯联军直奔关中而来,刚到鸿门就听说刘邦已入关中,并自称关中王了,勃然大怒,下令第二天就灭了刘邦。项羽的叔叔项伯慌了,他的救命恩人兼好基友张良还在刘邦军中啊。于是连夜赶到霸上,劝张良快走。

张良哪会独行,赶快告诉刘邦让他装孙子,请“心软”的项伯做个引荐,向项羽臣服。

对付项伯这种老实人,刘邦绰绰有余,三下五除二就博得项伯同情,表示一定帮忙,让刘邦第二天去见项羽“说明误会”,自己则连夜赶回向侄子说明情况:“羽儿啊,刘邦是个忠厚老实人啊,他帮我们拿下关中,却秋毫没犯,一直等你来接受胜利果实,实在是诚心可嘉,大大的忠臣啊。我们可不能再猜忌人家,惹得天下诸侯背后骂我们。”

项伯泄露军事秘密,完全可以杀头了。但不怕,谁让项羽是他侄子呢?而且,项羽听叔叔这般一解释,也早放弃了干掉刘邦的念头。因此,所谓鸿门宴,刘邦实际凶险有限。

项羽不杀他,自有考量,一则是骨子里的骄傲,认为小瘪三刘邦成不了啥气候,给他个小王当当就够了;二则是要做给各路诸侯看的,刘邦已经服软,再干掉他,其他诸侯岂不离心离德?

当然,范增不这样看。他说,刘邦本是一个贪财好色的小人,现在攻占咸阳却秋毫不犯,有这么大的克制力,说明他的志向很大。所以要趁早干掉他。

项羽轻蔑一笑,刘三只所以这样做,是怕我灭了他!

但是刘邦不知道啊,所以第二天硬着头皮到鸿门赴宴,心里还是慌得紧,加之范增自行决定让项庄“舞剑误杀”之,更是让刘邦小心脏跳得厉害,早早装醉逃回霸上——项羽真想灭他的话,逃回去又能怎样?

刘邦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后来统一天下后,为感念项伯的解救之恩,赐刘姓,并封为射阳侯。

就这样,26岁的项羽成了天下霸主,一时也不知道咋办好。既然秦始皇那套不行,就恢复之前的封建制,于是论功行赏,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项羽(西楚霸王)、英布(九江王)、吴芮(衡山王)、共敖(临江王)、刘邦(汉王)、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翳(翟王)、田都 (齐王)、田安(济北王)、田市(胶东王)、臧荼 (燕王)、韩广(辽东王)、张耳(常山王)、赵歇(代王)、魏豹(西魏王)、司马卬(殷王)、韩王成(韩王)、申阳(河南王)。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后来项羽嫌他碍事就派人把他干掉了。

刘邦很是郁闷,自己明明先占了肥沃的关中,现在却被“发配”到偏远的巴蜀(刘邦的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其中汉中地块还是托项伯说情讨到的)。

更气人是,并非项羽自己要关中,而是分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遏制刘邦的态势明显。

令人叹息的则是,项羽不但杀死了早已归降的秦王子婴,还一把火烧了咸阳,“火三月不灭”。

项羽的残暴可见一斑。杀杀杀!就是项羽的人生格言。据记载,曾有人向项羽进言,说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建议项羽都关中。但项羽却说:“老子富贵了不回家,和穿着华服在漆黑夜里走路有啥区别?”那人只好退出,嘟囔了一句:“楚人沐猴而冠耳。”意思就是:“人们常说楚国人是猴子戴人帽,办不成事,果真如此。”

结果项羽大怒,把人给烹了——居然连个姓名都没留下,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人非常自尊,容不得别人说一个“不”字。这样一来,很难想象不成为“孤家寡人”。

性格决定命运。同样是一个小谋士,则因同一策而成为刘邦的座上宾。人和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话说刘邦平定天下后,原本定都于洛阳,一个叫娄敬的士卒同样建议刘邦定都于“退可守,攻可出”的关中。刘邦认为有道理,于是很快将都城迁到了长安。娄敬则因献策官升数级,并被赐姓刘。

暂时回到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发配”到鸟不拉屎的汉中,很是郁闷,天天大醉,但又没办法,只好耷拉着脑袋奔赴封地。

不开心的不仅仅刘邦,许多将领步卒也很沮丧,不少人开小差逃跑。包括韩信。

对,大将军韩信终于出场了。在这之前,他在项羽那干的不开心,来到刘邦这里,刘邦也没重视它,只给了他一个运粮的小官职。现在天下已定,韩信自觉无趣,也决定离队回归故里。

韩信跑了,刘邦一点不在乎。可是当刘邦听说萧何也跑了的时候,还是大声骂娘了一番,更加沮丧。

不过几日后,萧何回来了。没有好心情的刘邦决定狠狠讽刺挖苦一下这个曾经的县办公室主任:“你不是跑了吗?咋又回来了?饿回来了,还是想我了?”

萧何正色地说:“我不是逃跑,是帮你追一个人回来!”

刘邦问是谁?萧何说:“韩信!”

刘邦轻蔑一笑,差点一脚踢过去,“奶奶的,你撒谎也找个高级点的,有勇有谋的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韩信是什么东西,值得你追回来?”

萧何正色说道:“那些军官不值得追,只要还打仗,他们自然会回来。但是像韩信这样的人才不一样。当然,你只想安安稳稳地做汉中王,自然用不上韩信;但想夺天下,想好好和项羽掰掰手腕,就必须重用韩信。就看你怎么想了。”

刘邦一看不像开玩笑,连忙堆笑脸说:“奶奶的,老子的关中王被人家弄成汉中王,这口气实在是咽不下去!能打回去当然要打回去!韩信那小子有好办法?看你面子上,给他个将军干干!”

萧何依旧正色道:“必须是大将军,而且您要隆重拜将!”

“奶奶的,闲着也是闲着,看在你这么信誓旦旦的样子上,就搞个封将仪式!”

说实话,到这个时候,刘邦也没看出韩信有啥牛的。但拜将仪式结束,韩信的“汉中对策”一出,刘邦马上笑尿了,并自此点燃了王天下的决心!

“汉中对策”的核心思想很简单,主要分析了项羽和刘邦两人的性格,一个是孤家寡人,一个善于吸纳各路人才,长远来看,霸天下的项羽必为天下所共唾弃,刘邦只需要抗好反项羽这杆大旗。具体策略则是先取关中三秦之地,后而徐徐向东蚕食,直至与项羽翻脸,逐鹿天下!

400多年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基本抄袭了韩信的“汉中对策”核心内容,并死板地模仿韩信,一再从西向北伐魏——诸葛亮恰恰忽略了“人本”这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边是项羽,一边是曹操司马懿,前后两者的雄才大略岂可相提并论?

而且,韩信是只一次出奇兵就定了三秦,根本没有给对手明白战略意图的时间。诸葛亮想干什么,曹操司马懿还看不明白?因此,诸葛亮的“北伐”无功而返几乎是天注定的。

刘邦的雄心斗志燃烧起来了,开开心心的下令烧掉栈道,明面上告诉项羽及关中诸王:老子要老死汉中了,你们不用防着我了!暗地里却也堵死了兵将的继续外逃。没有兵将,怎么打仗?

终于到了我韩信大显神威的时候了!憋屈的太久了,要知道,我韩信与刘邦几乎是同时投靠项梁的。

出关的道路我早看好了,绕一下,照样可以出来!

就这样,4月到汉中,11月,韩信就悄悄从陈仓出关,大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重返关中。

随后,刘邦派出使者向项羽“解释”一番,兄弟,你别介意,汉中那地方实在是太苦了,所以不得己才到关中来。能有关中我就心满意足了。再说反正这儿是秦国旧地,这里的王也都是秦国人,给他们总不如给我们楚国人好,是吧?

项羽果然没介意。他依旧看不上刘邦。

接下来,刘邦先捡了个大便宜,随后吃了大苦头。

按照韩信的计划,是要先积累资本,徐徐图之的。但这个时候齐国田荣乱了,项羽出兵去打,给黏在山东。

刘邦一看好机会,立即举起为楚义帝报仇的幌子,联合天下早已对项羽不满的诸侯,集结成30万大军,直奔彭城,占了项羽的老窝。

胜利来得太突然了,一时之间,刘邦和助路诸侯在彭城花天酒地起来。然后,项羽杀回来了,而且只率3万大军就将刘邦的30万联军打的落花流水,刘邦自己也是抱头鼠窜,甚至嫌太重跑不快,多次从车上将儿子女儿踹下车。

刚积累起来的家业一下就败光了,甚至连父亲老婆孩子都“送”给了项羽。

以汉为首的反楚联盟宣布瓦解,不少人还掉头投靠项羽干刘邦。

好在有齐国的田荣吸引着,项羽才没有一下子将刘邦赶尽杀绝——在这个时候,项羽都还认为刘邦不入流,完全不及田荣棘手。事实仿佛也是这样,田荣的齐军仿佛个个不怕死,令人头疼;刘邦30万联军却不过如此。

刘邦再次沉下心来执行战略部署。接下来的四年,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1)说服英布等南方诸侯王与项羽离心离德,作壁上观;

2)说服彭越(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游击战开山鼻祖,却因不认识项羽,未被封王)在背后打游击骚扰项羽的后方,加上田荣的牵制,刘邦依托关中基地,勉强和项羽形成对峙局面——可以说,如果没有田荣、彭越造成的分心,项羽一定能灭了刘邦;当然,如果项羽认为刘邦才最可怕,一鼓作气干掉他,也应不在话下。

这一段时期,虽然刘邦经常被项羽打得抱头鼠窜或守城固守,但他够顽强,始终坚持未退回汉中。

3)韩信开始大展神威,一路向北,再向东,降服各路诸侯,包括连项羽都没啃下的齐国硬骨头,集聚了足够雄厚的决斗资本。

就是在这个时候,韩信有了称王的心思,但“左顾右思”的君子心态,注定了他政治的不成熟。

他先选择要王位,而且要的很不是时候。这边刘邦被项羽蹂躏了多年,眼看项羽的积蓄越来越少,自己的实力越来越雄厚,决定大反击,但是命令下去了,才发现韩信不听话了。而且派人来要职位,说什么齐国初定,需要一个人掌舵,我韩信想暂时代理,“假齐王”。

刘邦一听,差点气炸肺,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脸都吓绿了,心里说,这个时候骂韩信,不是逼着他自己称王吗?他有称王资本了,没自己称王,说明还是念旧的,虽然此时要王爵有趁机敲诈嫌疑,但总比撕破脸自己称王的好,暗中赶紧踩刘邦的脚。

破口大骂,本是刘邦的率性本能,但此时他早已锻炼成有心计的政治家,立马改口,他奶奶的,男子汉大丈夫,不就是要建功立业,拜将封王嘛!做什么代理齐王,要做就做真齐王,快回去告诉韩信,他已经是齐王了,赶紧派兵给老子灭了项羽那蛮夫,老子都他奶奶的受了四年气了!

明白过事的刘邦又派人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

再说韩信,得到齐王之封,想到当年的胯下之辱及在项羽兵营的不得意,感慨万千,对刘邦真是又是佩服又是感念。恰在这时,项羽也派人给韩信封王来了,自然给韩信奚落一番。

韩信心满意足,准备出兵了,却急坏了谋士蒯通,说你这王爵是逼要来的,即便没有逼封王位,也已功高盖主,不会有好下场的。相反,多相比较,你韩信的力量反而最强,可以先做壁上观,然后问鼎中原!

说实话,韩信是有动摇的,但“君子”作风使他不忍背叛刘邦,而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他的齐国,就没有听蒯通的计谋,出兵伐楚。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30岁的项羽被逼乌江自刎,刘邦下令按照公爵规格厚葬之。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下一个目标就是韩信了。

战争刚一结束,刘邦即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韩信的兵权。项羽已死,没你小子的事了,你也别做齐王了,去项羽的地盘做楚王吧。

做王是有自己地盘的,我都54岁了,没几年活头了,而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异姓王都还年轻,我死后,我儿子怎镇得住他们?他们造反,天下就是他们的了。

干掉异姓王!第一个当然是韩信。于是,称帝后不久,刘邦就找个理由把韩信诳到身边,剥夺了王爵,降为淮阴侯,在都城建府居住。

对于韩信,刘邦是动过杀机的,但等把韩信的王爵收回后,终不忍杀之。杀人不是刘邦的本性。

但吕后就不同了,他趁刘邦外出平叛的时候,让萧何将韩信诳到宫中,让宫女用绸缎活活将他绞杀。

刘邦回来后,还是有些惋惜的,便问韩信临死可有遗言。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刘邦就派人将蒯通抓来,要煮了他。

蒯通说:“凭什么煮了我?”

刘邦说:“你教唆韩信造反,还冤枉你了?”

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天下诸侯纷纷反之,谁本事最大,谁替代之。有一个故事是,大盗贼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并不是说尧并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我鼓动韩信逐鹿中原的时候,我只知道我是韩信的谋臣,应该为他出谋划策,并不认识您。况且原本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夺天下的人太多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了呢?”

刘邦说:“小子,你说的有道理。那个时候,韩信要真造反,也是理所当然。各为其主,我不难为你。”于是放了蒯通。

接下来刘邦又找理由将彭越贬为庶民,流放到蜀地青衣县。不巧的是,在彭越赶往流迁地的路上,正好碰上外出归来的吕后。两人是老乡,彭越就上前哭诉,希望从轻发落。吕后说,好,你受苦了,我们一起回长安吧。

等回到长安,吕后埋怨刘邦太仁慈,说把彭越这样豪壮而勇敢的人流放蜀地,等于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带着他一起回来了。

结果彭越没等来荣华,反被吕后派人将其剁成肉酱。

至公元前195年,英布见越来越多的诸侯王被剪灭,终于造反,业已62岁的刘邦亲自去平叛,虽灭了英布,却也不幸被流矢射中。

平叛回来的路上,刘邦最后一次经过沛丰邑,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著名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全诗充满一种王霸之气,却也表现出刘邦内心之惆怅。他一定想起了当年那个豪气冲天的乡侠刘三。

回到长安后,刘邦自知来日不多,为了防范朝廷重臣及后党乱政,杀掉一匹白马,定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据记载,刘邦临死前还曾打算杀了忠直的樊哙,因他同是吕氏之婿,担心他助吕作乱。

这一年,他最后一次想废掉太子刘盈而立赵王刘如意。主因不仅仅因为太子太软弱,刘如意更像自己,还有对两个孩子母亲的考虑:吕后太强悍,后党太强大,足以掌控刘氏江山;而戚姬则没什么根基,即便有不轨之态,大臣足以抗衡之。

张良最后一次给吕后出了一策。在刘邦本欲讨论定夺废立太子的宴会上,找来四位有名望的隐士,也就是商山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来隐居于商山)一直站立在太子身后。

刘邦意识到,大家都已经站在太子一边。他们都同情软弱的太子,但不知道刘邦真正的担心,是怕吕雉干政。

大势已定,不要强难。所以刘邦终于没有开口,将之变成一个普通的饭局。

刘邦召来戚姬,让她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是为《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一生大老粗的刘邦最后居然只能采用暗喻手法,表明自己对换立太子一事的无能为力。

终于到了最后的弥留时刻。刘邦最后一次展示了他少年时代毫无畏惧的本性。

刘邦问太医病情,太医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不会好了,一把掀翻医盒,大骂道:“老子以平民百姓的身份,提三尺宝剑,居然就得到天下,这就是天命!死亡也是这样,都是上天注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到了老子该死的时候了,就算扁鹊来了也没啥用!”让人赏赐太医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于是吕后问刘邦死后的人事安排:“萧何死后,由谁来接替他呢?”刘邦说曹参。

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斜了她一眼说:“不用操那么多心了,你也活不到那时候。”

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62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

他和秦始皇生在同一个年代,比秦始皇小3岁,但多活了12年,踏着大秦的遗体,开创了400年的汉家江山。

按刘邦的最后的话,这就是天命!

是的,人造就人,远不如天造就人!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便当上皇帝,刘邦依旧是那个坦坦荡荡、潇洒无忌的刘邦。

最后就让我们在刘邦调侃他父亲的画面中结束本文:“当年你老说我是流氓无赖,没有混饭吃的本事,不如二哥能理家治业。现在你再来看看是我的财富多,还是二哥的财富多?”

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但很可爱。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