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成语典故原文(一鸣惊人古文及注释)
“一鸣惊人”的典故流传十分广泛,它出自《韩非子·喻老》,讲的是楚国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国君楚庄王早年的趣事。
上回说到,晋成公刚解决了内部的问题,就又不得不面临楚国的威胁,那么楚国最近的情况又如何呢?
自从上次楚穆王在厥貉大会诸侯之后,回来过了一年多就因病去世,他的儿子熊侣继承了王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刚即位的时候年龄不到二十岁,相当的年轻,也正因为如此,这时候的楚庄王和当初晋灵公一样,完全不把心思放在朝政上,而是一味想着取乐,但楚庄王的运气却没有晋灵公那么好,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楚国,不但内部纠纷不断,周边一些国家也接二连三的找麻烦。
楚庄王上任的第一年,令尹成嘉和太师潘崇起兵讨伐群舒,所谓群舒,是指盘踞在楚国东南方面的诸多偃姓舒族小国,其成员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和舒龚等,这些国家因实力弱小,长期以来都依附于楚国,然而在公元前615年的时候,楚国原先的令尹成大心病故,其弟成嘉接班,群舒便趁机连同他们的宗属一起背叛了楚国。
不过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成嘉才连同潘崇对群舒主动出击,并特意交代公子燮和斗克二人留守郢都,辅佐楚庄王。
然而这两个人都有些特殊,斗克本是楚国人,当年秦晋两国联手攻打楚国的属国鄀国时,楚成王曾派斗克和息公屈御寇救援,结果不料秦穆公利用反间计,迫使鄀国国君对二人失去信任,最终导致斗克被俘。不久秦晋两国反目,并爆发了崤山之役,秦军大败而回,秦穆公为了稳住地位,重新与楚国修好,派斗克作为中间人协调,楚成王采纳了秦穆公的建议,但却没有赏赐斗克,斗克便怀恨在心。而公子燮在成大心病故后本想坐上令尹之位,却被成嘉抢了先,心中也怀着一股怨气,所以如今二人联手,自然会有一番动作。
就在成嘉和潘崇带兵离开不久,公子燮和斗克就将楚庄王软禁,又在郢都城外加盖城墙,公然反叛。为了早日实现计划,二人又派出杀手秘密行刺成嘉,却被成嘉察觉,没能得手,他们便索性挟持着楚庄王离开郢都,打算逃到商密再进行下一步谋划。途径庐邑时,庐邑大夫
戢梨已经得到成嘉密令,他带着副将叔麇假装追随斗克,趁二人不备时将他们一举拿货,救出了楚庄王,这才平息了这场动乱。
经历了这次事件,楚庄王心有余悸,也更加明白韬光养晦的道理,所以自此以后,他彻底不问政事,心思全花在了饮酒作乐上面。
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粮食大面积欠收,整个国家笼罩在饥饿的阴霾下。国内的形势不稳定,而外面的情况则更加凶险,首先是散居在楚国南面山区的戎人意识到楚国出现危机,趁机反叛,从楚国的西南面出发一路打到了阳丘。
接着北面的群蛮之首庸国也率领群蛮造反,西面的麇国紧跟着积极响应,号召散居在西南的濮人各部在选地集结,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准备随时向楚国宣战,楚国的申邑和息邑两地岌岌可危。
不到三个月时间,各地的警报就如雪片一般飞往郢都,楚国在内忧外患之下几近崩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
如此严峻的形势,大臣们如坐针毡,天天跑到楚庄王面前请愿,可楚庄王依旧无动于衷,我行我素,继续躲在深宫里取乐,有时又心血来潮带着一帮宦官跑出去狩猎,几天几夜都不回宫,成嘉、蒍贾等人只有苦苦哀求,后来楚庄王被说的不耐烦了,干脆在门口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要说这个办法果然起作用,前来劝谏的人顿时少了许多,不过好在还是有几个正直无畏的人。
第一个人是楚国的右司马,名字叫做伍举,这一天,他来到楚庄王的后宫,后者正一手搂着妃子郑姬、一手抱着越国不久前进献的美女观看歌舞,看见伍举走来,楚庄王眼里露出杀气,厉声质问道:“爱卿可看见门口的牌子。”
伍举不慌不忙的说:“看到了。”楚庄王冷笑一声:“既然看到了,那你来此何干?”
伍举回答说:“我只是想请教大王一个问题。”这个回答让楚庄王有点意外,他问伍举:“什么问题?”伍举说:“在我国的土山上面有一只大鸟,落在那里已有三年之久,既不飞也不鸣,不知那么是个什么鸟。”
楚庄王意味深长的笑了笑,然后慢条斯理的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爱卿的意思寡人已经明白,你可以退下了。”
几天之后,楚庄王的行为更加放荡,整日搅得宫殿不得安宁,另一位大夫苏从实在是看不下去,也冒着生命危险来见楚庄王,楚庄王依旧是当初接见伍举时候的那般态度,问苏从说:“大夫可知寡人的诏令。”
苏从比起伍举更加刚直,他目光坚定的答道:“臣了然于胸,可作为臣子,我决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父母之邦灭亡,如果大王能听从臣的劝告,那臣今日就是死在大殿上也毫无怨言。”
楚庄王对苏从的态度有些惊讶,又想起之前伍举的隐喻和自己对他的承诺,当场向苏从表示自己一定会痛改前非,将心思全部用在治国理政上。
第二天,楚庄王就下令,将后宫那些与国事无关的歌女乐师全部驱逐,又让人将这些年积攒的奏章上全部拿到他面前,他要一一阅览。对于当初他享乐时只顾阿谀奉承的人,此刻大多都被治了罪,而像伍举和苏从这样的则被委以重任。
这就是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在《史记》和《韩非子》之中都有记载,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史记》中关于这个典故还有另一种版本,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威王和他的大臣淳于髡的事情,大致内容基本相似,不过根据发生的时间和相关史籍判断,发生在楚庄王身上应该更可靠一点。
摆在楚庄王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如何解决眼前的危机。
楚庄王下令召开军事会议,成嘉、潘崇、蒍贾、苏从等人纷纷参加,不少人认为,目前形式万分危急,敌人的攻势太过凶险,必须尽快迁都以保宫室无恙。
蒍贾马上出来反对,他对楚庄王说:“我们能逃到阪高,敌人也能追过去,现在敌人之所以嚣张,正是看中我们处于饥荒,认定我军不敢出兵和他们决战,我们就该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主动出击,先集中优势兵力向庸国发起进攻,麇国和百濮不过是见风使舵之辈,一旦庸人败溃,他们两方定然不战自退。”
楚庄王立即拍案道:“蒍贾之言,正合寡人之意,我堂堂大楚,岂能因这些宵小而迁都,寡人就是要让他们看到,楚国的天威不是他们可以冒犯的。”
接着楚庄王又问成嘉:“如今国中可以调用的军队还有多少?”成嘉仔细算了算,回答说:“除过各地戍守边境和赈灾的,目前国中仅能凑齐兵车一百余乘左右。”
楚庄王笑了笑说:“对付一个小小的庸国,这些人足够了,请令尹告知各级将领,明日正午校场集合,点鼓发军,如有迟误,一律军法从事。”成嘉唯唯受命。
第二天,三军奉命集结,总计一万多人,楚庄王亲自担任统帅,成嘉和斗越椒分列左右,大军自郢都出发,直奔庸国势力最集中的庐邑方向,得知楚国进兵,百濮果然如蒍贾预判的那样,很快下令撤兵,麇国也在不久之后向楚国求和,接下来就只剩下一个庸国。
楚军们个个士气高昂,连战连捷,不到月余就已经收复十多个被庸国占领的县邑,每到一处,楚庄王就下令开仓放粮,犒赏众军并救济当地的穷苦百姓,
十天以后,大军在句澨下寨,楚庄王命令庐邑大夫戢梨率领先遣部队试探性的往庸国主力所在的方城发动进攻。
由于消息泄露,戢梨在方城遭遇庸军的埋伏,损失惨重,他的副将子扬窗也被庸国人所俘。
三天以后,子扬窗趁着看守不注意连夜逃回句澨,楚庄王急于探听方城的消息,第一时间召见了他。
子扬窗将自己所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的汇报给楚庄王说:“敌兵驻扎在方城的兵力极为庞大,又有蛮夷助战,人数恐怕在我们之上,主公应从郢都再次调兵,将全国的兵力全部集中于此,再发动总攻,这样才有获胜的把握。”
成嘉听了反对说:“这可不行,临行时我已经向大王汇报过,如今我们能动用的部队已经都在这里,如果再将戍边的部队抽调过来,只怕方城的危机没有解除,反而会召来更大的麻烦。”
潘崇眼睛一转,给楚庄王提了个建议:“臣有一计,不如有意向庸军示弱,让对方骄傲,时间一长他们的思想一定会有所松懈,我们再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以我军之激而敌对方之傲,必然能大获全胜,当年的先君厉王就是用这种办法胜了陉隰。”
楚庄王听完朗声大笑说:“太师妙计,就依太师之言。”
第二天,楚庄王派斗越椒、成嘉、戢梨等人连番向方城发动进攻,连续七次都以失败告终,损失的战略物资不计其数。
这样一来,庸国人便觉得楚军已经没了往日的气势,不需要再过分担心,于是思想上便松懈下来,外围的警戒也不再严密。
楚庄王很快探知这一情况,他当即率领一支军队赶奔临品,与成嘉等人会师,楚成王将部队一分为二,一路由斗越椒率领,从临品过石溪,另一路由大夫子贝率领,途经仞地向方城包抄。楚军所过之处,蛮人各部落包括秦军、巴军等见其势力强盛,纷纷出兵支援,以此向楚庄王示好。
等楚国的两路军抵达方城时,庸军正在为上一次击败楚国大摆庆功宴,全然没意识到危险已经降临,斗越椒和子贝抓住时机,迅速投入战斗,向庸军发起猛烈攻势,庸军在毫无防备之下仓促应战,但哪里是楚军的对手,很快庸军便向后败退,死伤不计其数,庸主这时候想组织起一支生力军来和楚军做最后一搏,也没能成功,在楚军的重重包围下,庸主只得投降,楚庄王下令一些年纪尚轻的人之外,其余包括庸主在内全部斩首,庸国也被纳入到楚国的版图,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楚庄王用他令人震惊的雄才大略化解了楚国的危机,但他却并未因此而到满足,接下来他将着手自己的下一步计划,而就在此时,郑国忽然来信想要投靠楚国,这无疑让楚庄王惊喜万分。
那么郑穆公为什么突然会背叛晋国,楚庄王又将利用郑国进行怎样的布局?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各自为政”将会为您揭晓答案,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