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副主任许洪伟看来,朱良璧一家的故事如果拍成电视剧,那一定是非常丰富、非常精彩的。她的先生陈建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子陈翰馥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余子女也在数学领域颇有建树,如次子陈翰麟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小女儿陈翰坤是杭州师范大学数学系教师等。此外,其孙子也是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的徒孙。
她曾随浙大西迁辗转颠簸,见证祖国科技的一步步追赶,在教师岗位上“春蚕到死丝方尽”。
她在国际顶级四大数学期刊皆发表过论文,也是迄今唯一以独立作者身份在《数学年刊》发表过论文的中国女数学家。
她为祖国培养出一位院士、几代数学家,其优秀的家风学风至今遗泽后人。
11月20日晚8时,浙大数学系教师朱良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108岁。许多学者、学生自发悼念、缅怀她:“朱先生以一生践行了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这两天,前来吊唁的朋友络绎不绝。”许洪伟说,老师胡和生院士嘱托秘书与他三番联络,希望能向朱良璧敬献花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等高校院所也相继致唁电,缅怀朱良璧的一生……
“朱先生为人正派、严谨踏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其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及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她的辞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挚友,一位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好先生,她的师德师风镌刻在我们心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要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继续攀登科学的高峰。”浙大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庆追忆道。
“可以说,朱良璧先生一家三代浸润在浓浓的数学气息中,称得上是‘数学之家’了。”许洪伟说。
翻开数学系的老照片,不时能见到朱良璧年轻时候的身姿,秀美而宁静。而修竹一般的身影下,则是一片科学报国的赤子情怀——温厚又热忱,至纯又强韧。
1937年浙江大学数学系师生合影(前排左3为朱良璧)
“我的老师谷超豪、胡和生两位院士过去常去探望朱先生,在他们之间,早年在浙大的求学经历是最热衷的话题。”许洪伟教授回忆说。
那时,浙大“陈苏学派”(指著名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蜚声中外,与当时美国芝加哥学派和意大利罗马学派三足鼎立于国际数学界。秉持“严师出高徒”的理念,浙大数学系课堂缺席者的学号次日会在校刊上“发表”;如一学期缺课时数超过限额,要扣减学风;辅导课上,学生轮流做习题,做不出就会“挂黑板”;在四年级开设“数学研究”课程,是一个学生由单纯学习走向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过渡阶段,被誉为“中国有数学讨论班之始”。
浙大数学系入学不易,毕业更有门槛。而朱良璧就是在那一段时间求学于浙大数学系的。1932年,朱良璧考入浙大,数学系该年级8月入学注册的总共10位学生;1936年7月,朱良璧毕业了,该年级能够按学制时间如期毕业的,仅6位学生。朱良璧不仅稳居其中,并且留校任助教。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杭州告急,浙江大学被迫走上西迁之路。朱良璧毅然追随学校西迁,与数学系风雨同程。朱良璧在此奋力迁转的历程中,经受颠簸,耐住长途跋涉,走出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文军长征”。
许洪伟告诉记者,正是在那段日子里,在陈建功院士的指导下,老师谷超豪院士与浙大数学家越民义,在国际著名期刊《伦敦数学会会报》上发表合作论文。“这篇论文可以说是开启了谷老师的数学之门,正因为如此,他对老师陈建功院士和师母朱良璧先生颇为感激。”许洪伟说。
“朱先生朴素而接地气,对后辈亲切和蔼,如果要用一个形象来形容,‘老一辈的浙大学人’恰如其分。”许洪伟回忆,多年来探望朱良璧,自己对她家角落的冰箱记忆尤其深刻,“冰箱外门斑驳破旧,好像是十多年的老古董。”这样的日子,正映照着朱良璧“追求极致的数学世界,归于简朴的烟火生活”的精神品质。
昔日弟子、后来毕业留校的浙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斯雷曾专门为当时“新晋”百岁的老人撰文《“没脾气的”朱先生》,温馨回忆朱先生协助丈夫默默帮助学生,从来没有跟同事“红过脸”,晚辈来拜年一定会送出门……笔墨不出千字,一位温厚师长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纪念陈建功先生诞辰100周年时的合影,前排左二为朱良璧。
大道至简、以德垂范。朱良璧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其言传身教,也在不断影响着家人、学生和身边的人,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和学风。
他们夫妻之间有这么一则动人的故事,在原杭州大学数学系老师中间流传了许久。1962年后,陈建功兼任杭大教师升等委员会主任,领导全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主张以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使教师升等真正成为激励教师奋发向上的良性机制。为避嫌,在夫人朱良璧升职一事上,陈先生把朱先生“雪藏”了。
“原来在我们那个时代朱先生就已经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数学年刊》中发表了论文。”“如果把这个成绩放到现在,她或许可以申报成为院士了。而这一切都是为陈先生牺牲的。”在同事们记忆里,“从未在朱先生那里(因职称等事情)听到一句抱怨”。朱良璧以一位数学家典型的至纯至简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伴侣终其一生的信任和支持。
斯人已逝,求是园再也不会出现这道清瘦的身影,但关怀后辈的谆谆教诲不会减损,科学家勇攀高峰的决心同样不会减损。“唯有以加倍的热情投身科研事业,方能告慰那些为振兴提升祖国科学实力所付出的努力。”浙大数学科学学院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研究生史肖鹏在纪念文章里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