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陆鸿渐不遇人物形象(《寻陆鸿渐不遇》解读)
“禅”,到了唐代,找到了“诗”这个最好的表达方式。
唐代佛教僧侣诗人的诗歌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为诗僧和诗作数量之多、诗歌创作特色鲜明及偈颂体的形成等。初盛唐时期的僧诗,诗歌内容比较广阔,风格也与当时诗坛相近。中晚唐时期,“诗僧”概念正式形成,诗人和诗作数量剧增,其中灵一、护国、清江、法振、灵澈、皎然、贯休、齐己影响最大;而寒山诗及道世、良价、文偃、居遁等人的偈颂创作尤富特色。唐代佛教僧侣诗人的诗歌创作,在唐诗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本系列唐代禅诗鉴赏编辑自《唐代僧诗精品笺释鉴赏》,作者为郑尚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皎然(700-800?)本姓谢,字清昼(一作昼)。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谢灵运十世孙。早年杂学旁收而出入儒墨,并曾干谒侯门,放荡轻狂。中年慕仙术,学仙不成,方皈依空王,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曾游历桐庐,苏州,荆门,襄阳等地,大历以后居湖州,往来于西山东溪草堂与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陆羽灵澈等人交游酬唱。
陆羽于妙喜寺傍创亭,以癸丑岁癸卯朔癸亥日落成,湖州刺史颜真卿名以“三癸”,皎然赋诗,时称“三绝”。刘禹锡幼年曾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受到影响。其性放逸,不缚于常律,诗兴闲适。著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全唐诗》存诗7卷,《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另著有《诗式》5卷,《诗评》3卷。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 皎然
笺释:【陆鸿渐】名羽,隐居苕溪,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终生不仕。著有《茶经》,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带郭】离城不远。【著花】开花。【犬吠】狗叫。【报道】回答说。
鉴赏:皎然此诗,历来好评如潮。姚鼐称赞“似孟公”,可能主要指此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对孟浩然的评语),也就是沈德潜所说的“兴到成诗,人力无与”。的确,这首诗风格自然清新,与孟浩然描写山林隐逸者的幽居情景的诗篇,是很相似的。
作者去寻访陆鸿渐,却不遇。不遇,也就不遇罢了,并不觉得丝毫扫兴,完全听其自然。而在作者笔下,陆鸿渐又是一个何等人物呢?他没有正面描写,只写到其住地“野径入马桑”,虽“近种篱边菊”,但“秋来未著花”,可见只是种菊而已,开不开花两由之了。门内也未养狗。据旁人说常去山中,“归时每日斜”。这就是自称为桑苎翁的陆鸿渐,属隐者流人物。作者就这么淡淡地写下去,表面上似无称羡之意,但实际上与之有着高度的默契,认同这样的生活情趣。
此是访友不遇之作。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风趣。僧家无挂碍,故其语多超脱。本诗好在吐属自然,毫无装点做作,其中层次却又井然不紊。如首句是寻起,二句是途中,三四句是将到,五六句是到门,七八句是不遇。换言之,前四句是写“寻”。下四句是写“不遇”。 - 《唐诗三百首详析》卷五, 喻守真
皎然不但擅长五,七言近体诗,也精于古体诗创作。据说他“一日尝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可见其诗思的敏捷。
皎然在释家中确属“能备众体”的诗人,而且其诗歌创作已到达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历来为众所公认。
“皎然杼山诗清机逸响,闲澹自如,读之,觉得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 《唐音癸签》卷八,胡震亨
“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 - 《沧浪诗话》,严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