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寓意是什么(孔融让梨的意思和道理)
《三字经》上说:融四岁,能让梨。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梨让出去,也因此为后人称颂,但这里的问题是,一个梨有什么了不起,让出去就让出去呗,或者他就是为了讨大人喜欢,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呢?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现在,梨当然不是多稀罕的东西,市场上,大约几块钱就能买到,然而古代,尤其是孔融所处的时代,就不一样了。
有关于梨,最早的记录出自《诗经·秦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山梨。
据后世考证《诗经》成书于春秋,也就是说。春秋时期,人们才知道世上有梨这么个东西,但还是野生,并未掌握种植的方法,导致到了汉朝,到了孔融所处的东汉,班固就在《汉书》当中说:淮北荥南河济之间千树梨,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东汉时期,家里有梨树的人,那待遇就跟千户侯一样尊贵富裕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才在《齐民要术·插梨篇》中这样写:种者,梨熟时,全埋之。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
也就是说,到北魏前后,人们才掌握了种植梨子的方法,从此,梨子这种珍贵的水果,才像王谢堂前燕一样,飞到寻常百姓家,乃至于我们现在见到,都不觉得有多稀罕。
梨子的经过大致如此,从发现到掌握成熟的种植技术,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从这个层面讲,倘若孔融处在北魏以后,让个梨应该不是多稀罕的事,也没什么可值得后人赞誉的。
但,在他所处的东汉时期,处在家里有几株梨树就相当于千户侯的年代是没有比梨子更珍贵的东西了,
所以,孔融让梨,不可能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大人也拿不出比梨子更珍贵的东西。
按说这样的年代,这样的水果,一般人是肯定享受不到,但孔融什么人,孔子十九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儿子,妥妥的名门之后 ,官家二代,所以,就有资格见到了梨子。
估摸着当时他也是第一回见到,毕竟,这种东西只能尝个稀罕,不能当零嘴一样,没事就拿两个解馋,也正是由于稀罕的缘故,孔宙就将几个梨子摆在桌面,看看孩儿们的做法。
这个时候呢,孔融就脱颖而出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他: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只拿了一个小的,问孔融为什么,孔融特别讲到了一个“法”, 什么法?孔家的看家本领礼法,具体是什么礼法?儒学的精髓,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当中的孝、悌、礼,为什么这么说,从那段小故事当中就可以看出:
长者命,不敢辞,谓之孝;辄引小者,把大的留给兄弟,谓之悌;大人问话,回答的有理有据,谓之礼。
着重说明的是,其时孔融只有四岁,正是当今呼之为熊孩子的年龄,却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表现的如此节制,一个让梨就处处体现出了儒家的精髓。
古人读书首重“修身”,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三等,无疑,孔融属于上等,生而知之,并且还能将之融化到血液当中,成为下意识的行为。
孔宙有这样的孩子,能不惊喜吗,后人看到这样的孩子,能不为之感慨并百般赞誉吗,所以,孔融让梨并不是小事,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小小年纪,在巨大诱惑面前,也能心地纯正,并随之体现出来的一种风度,而这种风度 ,别说现在,即便放到以后,也应该是十分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