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做事过于性急,反而更不容易达到目的。为眼前的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会影响整体大局。
与其一心求快,不妨尝试慢下来,以慢制胜。
懂得慎始慎终,方才行有余力。如果一开始就太用力,反而跑不长远。
1
太用力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冯梦龙说,“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成大事的人,理智为先,眼光放长远一点,从大局和整体的角度去考虑,不被眼前利益诱惑,更不会在一时一事上过分计较。
做事太着急,不仅自己狼狈,于事无补,更有可能因为太用力而毁于一旦。
《三国演义》中曾记载,庞统初入刘备阵营,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诸葛亮这样的“同事”竞争,又有“老板”刘备的器重,庞统特别希望能尽快站稳脚跟,于是很用力表现自己。
他先后献计攻占成都,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
本来一切顺利,但在攻雒城时,他急于求成,不顾劝阻,再三催促刘备急进兵,又没有详细调查地势,结果在进围雒城的路上遭遇敌人埋伏,不幸中箭而亡。
庞统本来具有大才,又遇到知人善任的“老板”,本该做出一番事业,但做事太想太快接近目的,不仅折戟沉沙,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做事讲究有张有弛,如果只追求速度,缺乏谨慎小心,忽略对过程的周全考虑,结局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引来灾难。
《上田枢密书》中说:“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做什么都想一蹴而就,一味用力向前,只会事与愿违。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每一步,基础才会稳固。保持匀速前进,比一昧冲锋在前更重要。
当一切准备充分,以往觉得不容易的事情才会变得不困难。
与其欲速不达,不如等待水到渠成。
2
人生,没有一步到位的成功
《礼记·杂记下》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宽严相结合,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生活中,工作张弛有度,保持好节奏,才能避免枯竭,引出源源活水。
《晋书·文苑列传》曾记载:
西晋诗人左思当初写《齐都赋》,用了一年才写成。当时他已经小有名气,想再接再厉写《三都赋》。
但他并没有急着动笔,而是花费十年光阴细细构思。
为了方便随时记录下灵感妙句,他在家门口、庭院里,甚至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墨纸张,这样一想到有什么好的句子,就能随时记录下来。
左思认为自己见识不广,难以写出更好的文章,主动请求担任秘书郎一职,专管图书收藏及校写,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后续完成《三都赋》打下了扎实基础。
《三都赋》问世后,由于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得到当时名家推荐,很快名动天下,人们争相抄阅,导致纸张缺少,“洛阳纸贵”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可见其火爆。
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前期的深厚积累,才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曾国藩说,“天下事当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有全局观点的人,看得到远方的梦想,也能把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好,扎扎实实地一步步接近预定目标。
要有梦想,但不要空想。要结果,也要有过程。
拼速度,不如比耐力,慢慢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才能笑到最后。
3
用力过猛,往往得不偿失
古人云:“太刚易折,过强难久。”
相比急于求成,不如恰到好处的投入,否则绷得太紧容易断,撑得太用力终难抵达。
《小港渡者》里讲过一个故事:
有年冬天,有个人想从小港进入县城,小书童带着一大捆书在后面跟随。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他拿不准是否还来得及赶在城门关闭之前进城,于是向小港边摆渡的人请教。
对方打量了一下他和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
他以为对方故意戏弄自己,于是加速赶路,着急忙慌下,小书童摔了一跤,原本捆好的书也跟着散落一地,
等到把书理齐捆好重新赶路,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此时他想起摆渡的人说过的话,恍然大悟对方为何要他走慢一点
不知道有多少人,原本只要保持现有节奏就能顺利到达,但为了提速而急躁鲁莽,反而让原定目标变得更加遥远。
《小窗幽记》有云:“世间万物皆有度,无度胜事亦苦海。”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做事掌握好尺度和分寸,会更有把握。反之,容易留下遗憾。
一旦得不到想要的,内心沮丧无以言表,进而自我怀疑和否定,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做工,别越限。处事,别过度。
能方能圆,能进能退,生活才会得心应手。
4
《菜根谭》中写道:“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性情急躁用力过猛,往往容易精疲力尽。不如心平气和养精蓄锐,准备充分再出发,福分也就自然而至。
看事顾大局,有目标,讲方法,才能应付自如;
遇事不着急,不越界,不鲁莽,才能胜任愉快;
做事讲分寸,知进退,有权衡,才能长长久久。
要努力,但别着急,愿你心怀锦绣,多点耐心,把时间安排得不紧不张,把日子过得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