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出师表》。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释义:布衣:普通的人,没有官职的人;顾:拜访;茅庐:草屋;卑鄙:低微鄙陋;猥:降低身份,枉:屈尊相访
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先帝(刘备)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薄,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屈尊来到草屋里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怀激动,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襄阳市西郊二十里)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出师表》。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