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翻译(文言文幼时记趣注释)

知识精讲:

(一)文章概述

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以及同情弱小、抵制强暴、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背景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作家,词人。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工诗画、散文,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沈复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写作。《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三)三行对译

忆童稚时,能目对日, 秋毫。 见 藐小微 物,

我 睁大 眼力 看清 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三字同义,小

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

纹理 有物外之趣。

一定 观察 花纹 所以 经常

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 作群鹤舞空。心之 所向,

私下,这里指自己 比 助词,无意义 想象的景象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

或千果然鹤也。

那么 或者 果真

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昂首观, 项为(wèi) (jiāng)。

指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指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通“僵”,僵硬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此都僵硬了。

又留蚊于帐中,烟,使冲烟飞鸣,

白色的 慢慢地 用 指蚊子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青云白鹤,果如鹤(lì)云端,怡(yí)称快。

当作……看 高亢地鸣叫 ……的样子

(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

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身,使与台,定目细视。

在 多而杂乱 自己的 一样高

我常在坑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lì)凸者为

把……当做 通“丘”,土山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凸起的地方看作山丘,

凹者为 其中, 怡然自得

山沟 想象 游历(于) 自己感到得意

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正浓, 忽有庞然大物,

指“二虫斗草间” 很大的东西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

拔山倒树来, 盖一癞蛤蟆也。

表修饰 ,着 原来是

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舌一吐 二虫 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承接,然后 全 被…… 正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龄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

神定,捉蛤蟆,鞭 数十, 别院。

心神安定 用鞭子打 几 驱赶 代词,指癞蛤蟆。

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四)内容梳理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第1段:文章开篇先说作者儿时眼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接下来文章回忆了童年时物外之趣的三件事:

第2段:观蚊如鹤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第3段:神游“山林”

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第4段:驱赶蛤蟆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五)文章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1.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

2.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3.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六)知识总结

1.通假字

(1)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虾蟆 :蛤蟆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②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3.古今异义

①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②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③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④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4.一词多义

(1)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2)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文理〔观察〕

(3)神: ①定神细视〔精神〕 ②神游其中〔思想〕

(4)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5)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6)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7)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这样〕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5.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译为: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②“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白色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2)省略句

①“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②“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被动句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

①“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固定句式

①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6.出自本文的成语

(1)明察秋毫 (形容目光敏锐,连最细微的东西都能看清楚。也形容人很精明,能洞察事理。)

(2)怡然自得 (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 (又高又大的东西。比喻貌似强大而实际虚弱的东西。)

(4)夏蚊成雷 (形容蚊子很多。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5)怡然称快 (高兴得连声叫好)

7.问题探究

问: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答:“物外之趣”;三件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问: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词语:“果”“怡然”等。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问: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蛤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答:“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蛤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问:推测作者将癞蛤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答: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问: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兴趣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1)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2)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3)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二、拓展延伸

《浮生六记》中名句欣赏

1.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2.木犀香里,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具寂。

3.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芭蕉,对景怀人,梦魂颠倒。

4.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5.檐前老树一株,浓荫覆窗,人面俱绿。

6.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7.恭敬在心,不在虚文。

8.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小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

9.一灯如豆,罗帐低垂,杯弓蛇影,惊魂未定。

10.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11.山果收获,必借猴力。

12.狗无胃而食粪,以其不知臭秽,蜣螂化蝉,已其欲修高举也。

13.花光树影,错杂篱边。

14.兽云吞日,弓月弹星。

15.清风徐来,烟笼柳暗,银蟾欲上。(银蟾:月亮别称)

16.鹤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物性然也。

17.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缠绵。

18.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19.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山红袖,越陌度阡,蜂蝶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20.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

21.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22.死生有命,无多虑也。

23.人生白年,终归一死。

24.大树三抱,荫覆满阁,夜静风声如吼。

25.仆一生坦直,胸无秽念,何怖之有?

26.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27.崖悬荔枝,墙积苺苔。

28.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

29.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30.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

31.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者,聊以平生历历考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