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列传全文翻译(货殖列传翻译及赏析)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jī)无行矣。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至灵宝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老子为其著《道德经》,后归隐; 2、“至治之极”句杂引自《老子•八十章》《庄子•胠箧(qū qiè)篇》之文而有所变化;甘:用作动词,以…为甘美;美:用作动词,以…为美; 3、挽近世:离现在最近的时代;挽,通“晚”;涂:堵塞。
[译文]老子说:“太平盛世达到极致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都认为自家的食物香甜,衣裳漂亮,习俗安适,喜爱自己的事业,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到了近世,如果还用按照这一套去办事,就是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那是几乎行不通的。
太史公曰:夫(fú)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chú)豢(huàn)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jīn)势能之荣。
1、太史公:《史记》作者司马迁自称; 2、神农:传说中的古帝名,又称炎帝、烈山氏,相传始教民农耕,并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 3、诗、书:《诗经》《尚书》的简称; 4、虞、夏:指有虞氏之世虞代和夏代,典籍记载虞王朝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左传》《国语》《礼记》等古代史籍中,虞、夏、商、周四代往往连称; 5、刍豢: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泛指肉类食品; 6、矜:自负。
[译文]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要吃尽各种肉食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
使俗之渐(jiān)民久矣。虽户说(shuì)以眇(miào)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dǎo)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1、渐:沾染、浸润; 2、说:劝说; 3、眇论:微妙之论;眇,通“妙”; 4、道:通“导”。
[译文]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微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改变他们,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用利益引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用法律政令来约束,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夫山西饶材、竹、榖(gǔ)、纑(lú)、旄(máo)、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zǐ)、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dài)瑁(mào)、珠玑、齿、革,龙门、碣(jié)石北多马、牛、羊、旃(zhān)、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1、山西:太行山以西,含陕西、山西、甘肃等省;饶:富厚,丰足; 2、山东:太行山以东;声色:音乐女色; 3、玑:珠不圆谓玑;齿:指象牙; 4、龙门:山名,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县之间;碣石: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北; 5、旃:通“毡”。裘:皮衣; 6、棋置:如棋子一样密布。
[译文]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如星罗棋布。
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nìng)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1、大较:大概; 2、中国:指中原地区; 3、谣俗:民间习俗; 4、虞:掌管山泽的官,这里 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 5、宁:副词,难道; 6、期会:指定期限,可泛指政令的施行。
[译文]这是大概的情形。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人们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还需要凭借什么政令来征发人民约期会集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所需要的东西。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yé)?
1、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物贱就找贵的地方去卖,物贵就找贱的地方去买;征,寻求。一说,物贱极必贵,而贵极必贱,故贱者贵之征,贵者贱之征;征,迹象,用为动词; 2、劝:勤勉; 3、道:规律,事理; 4、验:应验,表现。
[译文]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人用不着召唤,便自己会来了;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pì)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xiǎn)。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zhuō)者不足。
1、《周书》:记载周代史实的书,引文已佚; 2、三宝:指粮食、器物、财富。一说指珠、玉、金; 3、辟:开辟,开拓; 4、原:来源,根本; 5、鲜:少。
[译文]《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的路子,没有人可以随便地剥夺或赐与,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xì)卤(lǔ),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qiǎng)至而辐凑。故齐冠(guān)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liǎn)袂(mèi)而往朝焉。
1、太公望:即姜子牙; 2、营邱:地名,今山东昌乐县东南; 3、潟卤:盐碱地: 4、劝:鼓励;女功:指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 5、人物:人与物; 6、繦至:如钱串般络绎而至;繦,用绳索穿起的钱串;辐凑:如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地聚集在一起; 7、海:指渤海;岱:泰山;敛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服。
[译文]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1、管子:即管仲; 2、轻重:古代以物价调节商品的办法;九府:周代掌管财物的九个官府; 3、陪臣:春秋时,诸侯的大夫对周天子自称陪臣; 4、威、宣:指齐威王田婴齐与齐宣王田辟疆。
[译文]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筑三归台,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1、“仓廪”句见《管子•牧民》; 2、适其力:适当地使用自己的劳动力; 3、以而:因而。
[译文]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适当地使用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产生;山深,兽自然会出没;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则连客人都不会来了,因而不快活。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shèng)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1、熙熙、壤壤:喧闹纷杂貌;壤壤,通“攘攘”; 2、编户:编入户籍。
[译文]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因犯罪而被在市上处死。”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货殖列传序》全文: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jī)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fú)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chú)豢(huàn)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jīn)势能之荣。使俗之渐(jiān)民久矣。虽户说(shuì)以眇(miào)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dǎo)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榖(gǔ)、纑(lú)、旄(máo)、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zǐ)、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dài)瑁(mào)、珠玑、齿、革,龙门、碣(jié)石北多马、牛、羊、旃(zhān)、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nìng)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yé)?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pì)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xiǎn)。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zhuō)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xì)卤(lǔ),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qiǎng)至而辐凑。故齐冠(guān)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liǎn)袂(mèi)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shèng)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天地之利,本是有余,何至于贫?贫始于患之一念,而弊极于争之一途,故起处全寄想夫至治之风也;史公岂真艳货殖者哉!“千乘”数句,盖见天子之榷货,列侯之酎金,而为之一叹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