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苏轼其一翻译(新城道中苏轼赏析)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代: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今译

善解人意的东风,好似知道我要往山里行,于是吹断了檐间路边多日以来连绵不断的积雨声。

山岭上的浮云一团一团,好似是山岭戴着的絮帽,树梢上挂着的雨后晴日像一个赶走雨的铜钲。

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儿像含着笑意,清澈的溪水边柳树摇曳像是轻舞柔情。

住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该是最快乐的,煮着芹菜烧着笋干,饱餐一顿好开始闹春耕。

赏析

熙宁六年(1073)二月,苏轼巡视杭州属县,在赴新城道上作此诗。山行途中,积雨初晴,东风朝阳,野桃溪柳,景色清新明媚,诗人心情愉悦,更为春耕农民的欢乐情景深深感染,在诗中抒发出厌恶俗务、热爱自然、与民同乐的情趣。首联写东风知心,吹断雨声,以拟人手法状物,奠定了全篇轻松欢快的调子。元人方回说:“起句十四字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四)。颔联用“披絮帽”和“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方回与清代纪昀都批评比喻“颇拙”“究非雅字”(同上),汪师韩《苏诗选评》(卷二)也认为“未免着相”。其实诗人取譬于农家日常生活习见的事物,以俗为雅,新奇鲜活。这两个喻象小大相形,银白与金红的光色相辉映,饶有象趣与情趣,不失为佳联。当代诗人兼诗评家流沙河评论说,唐代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句明说太阳有声如玻璃,“苏轼借去,……久雨乍晴,太阳金灿灿的如一面铜锣挂在树梢。比喻新鲜,暗示太阳有声如鸣锣,更妙。太阳巡天,鸣锣开道,比敲玻璃又好多了。”(《十二象·无理的幻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8页)评得美妙。颈联白描出江南山乡春天秀丽迷人风光,景物意象快活自在又相亲相爱,浅易中尤见诗人运笔流丽工稳、浑然天成。清代汪师韩赞此联:“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同上)是精当的。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