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的评价300字作文(三国人物评价之曹操)
中国历史有其传统的真实性,但也有各种因素交互的影响,因此对任何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看法都会产生诸多面,很难保持其客观性。曹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曹操是东汉末年大臣,而且是绝对的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事实。但是就此简单地评价其好与坏难免有失公允。
历史背景
东汉王朝除了开国的光武帝是大权独揽之外,皇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削弱。东汉时期,国家除皇权之外,外戚势力一直存在。光武帝自己就是通过与郭皇后家族联姻开辟了争霸的新局面,后为了巩固皇权,又废掉了郭皇后,这足以说明皇权与外戚的争斗。只不过,东汉初期几个外戚家族都相对很本分,因此这种争斗被弱化了。
随着之后外戚过多地开始干涉皇权,东汉的皇帝找到了新盟友,这就是宦官。皇帝依靠宦官打压外戚,希望巩固皇权,但同时宦官也逐步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于是,东汉从中期开始就一直处于皇权、外戚与宦官三种力量争斗的状态。到了东汉末年,三股势力的争斗终于酿成大乱。大将军何进被杀,接着宦官又被大肆屠杀,朝廷出现权力真空,西凉军阀董卓趁机窃取朝政大权,各地军阀接连而起,天下大乱,此时皇权已极度衰弱,皇帝变成了摆设。
曹操其人
为什么讲曹操,却用这么多篇幅描述东汉的概况?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尽可能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便于更加客观地评价曹操其人。现在起码有一点已经很清楚,并不是曹操把东汉皇帝变成了傀儡,在曹操获得东汉大权之前,皇帝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曹操是在反对董卓中起家的,之后逐步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曹操自己也做到了东汉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曹操晚年曾经公开地对朝廷大臣讲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有两点:一是自己已经位及人臣,不敢再有奢望,就是说曹操公开声明自己不会篡位做皇帝,让大家放心。二是自己绝对不会交权避嫌,原因是如果自己交权不但自己性命不保,国家也会重新回到之前各地军阀割据的状态,自己浴血奋斗几十年的成果将付诸东流。这个事情在《三国志》、《资质通鉴》等史书以及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载,绝不是本人杜撰。
曹操此举非常坦诚,话讲得也很实在,在当时基本算是获得了朝廷内外的认可。有可能认可吗?有!在中国历史上,曹操并不是权臣的开创者,在他之前的还有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周公以及汉朝的霍光。这些人都是当时绝对的权臣,更甚者,伊尹曾放逐了商王,霍光曾废掉了汉帝刘贺。伊尹、周公不用多说,至今仍是圣人的代表,霍光虽然死后因家人谋乱被短暂剥夺了哀荣,但汉朝不久就恢复了霍光的荣誉,后世基本对他也是持正面看法。既然权臣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坏,那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一生尽力维持东汉的统治又该怎么评价呢?
被黑化的原因
曹操的形象基本算是在宋朝开始被黑化的。主要原因是宋朝是有名的弱,四周强敌环伺,因此宋朝极度强调忠君爱国的思想。一名中级将领被塑造成杨家将而千古流芳,一名普通官员包拯被神话为文曲星下凡,这些都获得宋朝官方的助推。同样地,在黑化曹操的过程中,宋朝政府也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曹操自己没有篡位的想法,但是他儿子曹丕确实实实在在地篡位了,并且将曹操追谥为魏武帝,不管怎样,曹操终究变成了皇帝。而且曹丕做皇帝的基础是曹操奠定的,这一点也无法切割。于是宋朝人就将曹操解读为乱臣贼子,甚至于成了奸的化身。
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这就是曹操的用人政策,曹操提倡的是唯才是举,这一点与当时的士大夫集团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汉朝自武帝独尊儒术后,政府职务基本被文人士大夫集团所垄断,其他阶层都被排除在外。而且士大夫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观点,德先于才,君子应重德轻才。不过士大夫集团同样会腐朽、僵化,以至于到了只会讲道理不会做事的地步。曹操为了扩大人才选拔范围,于是大胆提拔寒门。此举侵犯了士大夫利益,引起了该集团的强烈对抗。司马懿为什么不出仕?曹操又为什么逼着他出仕?实质就是这种对抗的体现。历史是文人记录的,所谓其真实性就是有好有坏,都需要真实记录。在官方正面评价曹操时,秉承为尊者讳的原则,曹操坏的一面被淡化,当官方舆论转向后,曹操坏的一面就要被过度夸大。
就个人而言,曹操肯定不是一个完人,他达不到伊尹、周公那样圣人的高度。但作为一个臣子来说,单说他成功维持东汉的统治几十年,功劳也算不小了。所以曹操的忠奸,世人仍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没有他,东汉早就灭亡了,千万不要提刘备,刘备那时还四处流窜呢!等到刘备站稳脚跟来扶持东汉无异于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