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智慧故事100则(十个古代智慧儿童故事)
1、王安石父子对谜联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幼年便能吟诗作对。有—天,王安石想考考他的文才,便边吃饭边出了一个上联: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王雱意识到这是条谜联,他先说出了谜底——煮鸡蛋,接着对出下联: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对得好!”父亲把儿子抱起来,连声夸赞,并道出谜底:“吾儿所吟乃石榴。”
2、文天祥妙对考官
宋代,江西某地举行县试。主考官别出心裁,规定笔试前先口试。最后进考棚的是—个袖子里拢着一朵桃花的年幼的考生。主考官见状,脱口吟出上联:小童生暗藏春色。幼童从容地施礼答道:老宗师明察秋毫。主考官大喜过望,拍案叫绝,记下他的姓名,结果取为秀才第一。这位才思敏捷的小童生,便是后来举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3、于谦少年怀大志
明代于谦,七八岁时就能出口成对,挥笔成章,人称“神童”。有一年清明节,父亲于彦昭领着于谦及其叔父前去祖坟扫墓。他们边走边吟诗作对。当他们路过一个名叫凤凰台的地方时,叔父兴致勃勃,登台高声吟出一联:今朝同上凤凰台。于谦随口对道:他年独占麒麟阁。二位长者听了,又惊又喜,异口同声地夸赞道:“有抱负啊!”
4、李调元出口成对
清代才子李调元,五岁时便能吟诗作对。一次老师问他:“养蚕何用?”李调元顺口答出一联:蚕作茧,茧抽丝,丝织绫罗绸缎暖人间。老师一听暗暗称奇,便索性叫他对出下联。李调元略一思忖,对出下联:狼生毫,毫制笔,笔写锦绣文章传天下。后来李调元果然不凡,中了进士,成为清代著名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
5、林则徐妙语解围
民族英雄林则徐小时候应童子试,因人拥挤,父亲就扛着林则徐进了考场。考官见此情景,便开玩笑道:子将父作马。周围人哄然大笑。林则徐的父亲一脸窘态,十分尴尬。林则徐当即大声对道:父愿子成龙。笑声突然停止,满场人为之惊叹称奇。
6、魏源对联惊县令
清代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魏源,自幼聪慧无比,遐迩闻名。魏源九岁时应童子试,唱名时,县令指着自己茶杯中画的太极图吟出一条上联:杯中含太极。当时,小魏源怀内正揣着两张麦饼,他便以此应声对出下联:腹内孕乾坤。县令一听,惊叹不已。
7、鲁迅幼时显才能
鲁迅幼时就读于三味书屋,善于对课。曾以《尔雅》中的“比目鱼”对寿先生的“独角兽”,深得先生好评。寿先生夸赞说:“‘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却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心思对出来的。”有一次,寿先生出一五字对曰:陷兽入阱中。鲁迅倾刻对出下联:放牛归林野。又获先生好评。
8、郭沫若对联免罚
郭沫若幼时既聪明又调皮。一次,他和同学趁老师去钓鱼,偷吃了学校后面老和尚种的桃子。和尚为此事找老师告状,并请追查。于是,老师拿着戒尺,板着面孔,训斥起学生来。训完,在黑板上书一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写罢,对学生说:“谁能对出下联则可免罚。”这时郭沫若站起来问:“老师,如果对得好呢?”老师略一思考说:“全免了,一个也不处罚。”郭沫若高兴地说:“我来对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一听,惊喜非凡,连声叫好,当即宣布:“由于郭鼎堂(郭沫若原名)的下联对得好,偷桃的事,不再追究,处罚全免了!不过今后不准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