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药文言文翻译(不死之药全文赏析)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③以入。中射之士④问曰:“可食乎?”曰:“可。”因⑤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⑥食之。是⑦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⑧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注释

  1. 荆王:楚国国君。
  2. 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员。
  3. 操:拿。
  4. 中射之士:宫中的侍御之臣。
  5. 因:于是。
  6. 故:因此,所以。
  7. 是:此,这。
  8. 明:表明,说明。

译文

有人给楚王献上长生不老的药,负责传递的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传递的人说:“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非常生气,就派人去处死这个卫士。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递的人,他说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把药吃下去,这件事我没有罪,有罪的是传递的人。况且献药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药就成了致人于死的药,这是献药人欺骗大王。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表明有人在欺骗大王,不如放了我吧。”楚王于是没有杀他。

文言知识

说“是”:“是”在现代汉语中判断词用,如“这是书”、“那是笔”。而在文言文中“是”多作代词用,相当于“此”、“这”。如上文中有三个“是”,均作“这”解释:1、“是臣无罪”;2、“是死药也”;3、“是客欺王也”。

“是”还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对的”、“正确的”。如“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非曲直”。
  • 指“赞同”、“认为正确”。如“是己而非人”意思是“认为自己对而别人错”。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

文化常识

《战国策》:由刘向进行整理、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策”论。

记载了战国至秦汉时期,一些谋士为了谋取富贵或者实现自己的治国理念,针对当时的各国形势,为自己效力的主君分析内外形势、制定策略的说辞。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启发与借鉴

卫士与传递人对“可以吃”三个字有不同的理解,传递人理解为该药的使用方式是食用,所以说是可以吃,而卫士的理解是可以允许我吃。对语句的理解看来谁都没错。

而对于长生不死的含义,到底是得病可以不死、还是砍头可以不死,这些都没有限定。所以卫士就利用语句多义,进行概念的偷换,从而使楚王无话可说,自己得以免罪。由此可见中射之士是何等的才思敏捷、能言善辩。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