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故事,出自清代蒲松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翻译时稍有改动。
东郡有一位耍蛇人,姑且称他为张三(原文只说他是某甲,就是某人),以养蛇和蛇戏表演为生。
张三养了很多蛇,其中有两条蛇都是青色,大的叫大青,小的叫二青,两条青蛇额头上都有红点,灵动温驯,非常听话,只要张三发号施令,青蛇总是会照着做。张三很喜欢这两条青蛇,对它们也比其他蛇好。
一年之后,大青死了,张三想着再找一条蛇补上,但一直没看到合适的。
一天晚上,张三寄宿在山上寺庙里。天亮以后,他打开随身携带的竹筒,发现二青也不见了,他伤心欲绝,差点想不开。他四处呼唤寻找,每一处草丛都看了,但始终没有发现小青。后来出门几步,听到柴草中有声音,打铠一看居然是二青!失而复得,张三喜极而泣!
奇妙的是,二青后面还跟着一条小蛇,张三大喜,喂了二青,指着小蛇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这小家伙是你推荐来的吗?拿出食物给小蛇吃,小蛇虽然不肯离开,但是也不敢吃食。二青看到后,含住食物喂小蛇吃,好像主人把食物让给客人一样。张三又拿出食物喂小蛇,小蛇放心吃了。
吃完后,小蛇跟着二青,进入了竹筒里。后来,张三开始饲养并训练这条小蛇,小蛇灵性不错,很快都学会了,与二青一样。于是,张三为它取名小青。
从那以后,张三经常带着二青、小青去表演节目,挣了很多钱。
养蛇人做蛇戏表演,最大只用二尺左右的蛇,超过二尺,一般就会丢掉。因为大了的话会很重,不方便带也不会很灵活,看戏的人也觉得害怕。二青已经超过二尺了,张三一直觉得它温顺,所以没丢掉。
又过了三年,二青已经三尺多长了,竹筒几乎装不下了,张三决定把她丢掉。
有一天,张三来到淄县东山,觉得这里不错,适合放生。他把二青喂了美食,然后说了几句祝福的话,让二青离开。二青出了竹筒,没走多远又回来,在竹筒边徘徊。张三劝说:去吧,去吧!世上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我们到了分别的时间了。从此以后,你就隐身在大山之中,以后一定会成为神龙的!这小小的竹筒,哪是你久居之地呢?
二青听了之后,离开了。没多会儿,它又回来了,用头顶着竹筒,而里面的小青也在动,似乎想出来。
张三恍然大悟:看来二青是要和小青离别啊。他打开竹筒,放出小青,小青出来后,和二青缠在一起,互相吐着舌头,似乎在说着离别的话。没多会儿,两条蛇都离开了。张三正想着小青会不会回来了,发现小青已经回来了,进入了竹筒里,
以后,张三带着小青表演,同时也物色合适的蛇,作为补缺,但一直没有看到好的。小青逐渐长大了,已经不方便携带和表演了,张三很着急。
后来,张三弄了一条蛇,也算温顺,但是终究不如小青。那时候,小青已经像小孩子的手臂那么粗了。
回过头来,再说二青。
二青在东山中,一开始只敢躲着,后来胆子慢慢大了,经常出来觅食,当地的樵夫上山砍柴,经常能看到。又过了几年,二青已经有九尺多长了,粗如大碗,可能有领地意识吧,它慢慢学会出来赶人。行人路过的时候,都提心吊胆,甚至不敢从那里经过。
这一日,张三从东山路过,大青蛇听到后,从很远的地方就飞奔而来,如同狂风。张三一看,好家伙,一丈长、碗口粗的大蛇向自己跑来,吓得抱头鼠窜。
张三一边狂奔,一边回头看大蛇,大蛇越来越近,张三发现这青色大蛇额头上居然还有一个红点,忽然想起来,应该就是二青。于是,他放下扁担,大声说:二青,二青,是我啊!大青蛇听到后,突然止住脚步。
二青来到张三跟前,认了一下,忽然变得小鸟依人,蹭张三的手和腿,还缠在张三身上,就像当初张三调教它一样。
张三也发现,二青这是认出了自己,和自己亲热呢。但是,此时的二青已经又长又粗又重了,可能也不知道轻重,张三被它缠得太紧,差点呼吸不了。但是,张三不敢反抗,只能任凭二青缠着。
过了很大一会儿,二青才从张三身上下来。
张三看了看二青,拿出竹筒,祝福小青说:我早就想着把你放生了,一直没有好时机。现在好了,二青在这里,你跟它去吧,也算有了伙伴。
小青在竹筒里,似乎不认得二青了,也可能是害怕了,不敢出来。
张三又对二青说:它本是你带来的,现在你可以把它带走了。对了,我要嘱咐你一句:深山老林,并不缺食物,你吃草木也罢,吃兔鼠也罢,这是大自然之天性,无可厚非。但是,你可不能吃人,否则就是犯了大罪,会遭到天谴。
此时,小青已经出来,跟二青亲昵在了一起,听到张三说的话后,两条蛇居然点了点头,似乎听懂了。
张三摆了摆手,示意它们离开。于是,大蛇在前,小蛇在后,慢慢越走越远。所过之处,草丛、树木都被压扁分开,向两边倒下了。
张三向着两条蛇离开的方向,伫立张望,一直到看不见蛇了,这才离开。打那以后,有人的时候,两条大蛇不见了,当地又恢复了正常,人们也不用担心被蛇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