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刘禹锡赏析(乌衣巷创作背景故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寻常:平常。

【译文】

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创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赏析】

三国时东吴曾在乌衣巷设军营,军士皆穿黑衣,故名。东晋时,王、谢两家贵族多居于此。朱雀浮桥是连接金陵与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可以想见当年桥上车马喧腾,冠盖往还,金鞭络绎,热闹非凡。如今却只剩下野草闲花,自生自灭。“野”字点睛,给人以强烈的今昔之感。高尚街区乌衣巷也曾雕梁画栋,金宇重重。然今只有夕阳西下,暮霭沉沉。

今昔对比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只是有些诗歌显,有些诗歌隐。《乌衣巷》一、二句中地名与景致的对举,已流露浓浓的今非昔比之感。三、四句则将此与永恒自然对照,以不变的大自然参照出人事沧桑。燕子依旧归巢,而房屋却已易主。王谢豪宅沦为老百姓的栖身之所,潇洒任性的“王谢风流”已荡然无存。自然与人事的对照使人在怅惘的同时更多一分渺小的悲哀。

《乌衣巷》辞浅境深,篇幅短小,却呈现咏史诗的两种表现手法,深刻且生动,无愧于千古佳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