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我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很多人都会背诵一些片段。三字经的前五句更是每个人都会背诵的经典片段。这五句话也是概括了三字经的核心思想:仁、义、诚、敬、孝!三字经在我国古代已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里面包含了故事、哲理、常识。而前五句话就包含了五个故事,你知道几个呢?今天诗与历史就带大家看一看。
儿童教育读物三字经
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人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短短十二个字概括了两个故事。分别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和周处处三害的故事。
启蒙读书
人之初,性本善战国时候大思想家亚圣孟子提出的思想,他认为人从刚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天生善良的,与生俱来的带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人后来有了差别是因为四种心的发展不平衡所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论。
孟子
性相近,习相远则讲的后晋义士周处的故事。据说周处年少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可是他从小便没有了爹娘。受到了身边人的欺负,后来周处长大了孔武有力,也就开始欺负身边的人。变得越来越性情残暴,一言不合就把人打一顿,史书上记载:“为祸乡里”。渐渐的村里人看见他就躲着他,没有人理他,后来山上来了一条吊颈白额虎,水里来了一条蛟龙。于是村民把周处他们合称:三害。周处听说村里有三害就打听到了白额虎和蛟龙,于是他上山杀虎,入水击蛟。终于大战三天三夜击杀了他们。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再是个让人家讨厌的人。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人性本善!
周处除三害
第二句: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一局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苟不教,性乃迁,承接上句性相近,习相远说:如果不从小教育,人性就会变化。这里的苟是如果的意思,迁是改变的意思。教之道,贵以专引出下一句的故事说:教育孩子这一件事来说,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教育引导
第三句:昔 孟 母,择 邻 处。子 不 学,断 机 杼。这句话很多人都以为是在讲一个故事,着其实是两个思想、两个故事。讲的都是孟子的母亲教育孟子学习的故事。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环境很重要,另一个告诉我们学习只有爱好是不够的,还要不断的坚持,刻苦学习!
孟母三迁
昔 孟 母,择 邻 处。讲的是著名的孟母三千的故事,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附近住着是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喜欢上了学习,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也就是说只有爱好还是不够,还要有什么呢?
孟母断织
子 不 学,断 机 杼。这个故事是说孟子搬到书院开始读书之后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一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能把布织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孟子深受母亲启发,发奋读书,专心刻苦,终于成为了亚圣。
五子登科
第四句:窦 燕 山,有 义 方。教 五 子,名 俱 扬。这句话还是在举例子,这个故事就是我们熟知的五子登科的故事。说的是: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古代家教是最重要的教育,私塾教育的地位远不及家教。因此有了五子登科!
孩子成材源自家庭与老师
第五句:养 不 教,父 之 过。教 不 严,师 之 惰。这一局乃是前四句的总结,对待孩子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教育仅仅是教育,而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最后一句点出了孩子从出生之后人性,到家庭教育,再到最后的老师教育做了总结。描述了孩子发展的总要影响因素。